【爱分享】爱因分享而美丽!读《一本书读懂道德经》后感

By 京沪饕客 at 2017-05-05 • 0人收藏 • 333人看过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善莫大焉 > 读后感:第32页讲到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汇聚在人们所厌恶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大道。上善的人居于这样的低洼之地,心胸善于保持宁静深邃,与人交往善于真诚友爱,言谈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治理,处事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行动善于掌握好时机。正因为有与世无争的的美德,所以才没有怨咎。此章有一个故事是讲到李时珍医术高明,本可以做官,但他却以济世安民为己任,不争权贵、不慕富贵,心系百姓生死,游走于群山峻岭之间,最终完成了《本草纲目》一书,真正做到了“利万物而不争”。玉华感悟:“善”同“真”“美”一样,是人们所追求的境界。那么上善究竟是什么来的呢?老子想到用水作比,让玉华体会到一种意境:简单、深远、大气、丰富而坚韧,做人也要像水这样,简单朴实。 第九章 <功名成 遂身退 > 读后感:第35页讲到“执持而使它盈满,不如适时停止;锤击而使它锐利,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却没有谁能守护;富贵却骄奢淫逸,就会给自己留下祸患。功成身退,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这章讲到一个故事,在越国,范蠡得到越王勾践的重视,帮助勾践治理国家长达二十二年之久,最终于灭掉越国的劲敌吴国,雪洗了当年越王勾践受到的耻辱。而后,范蠡又带兵北上,渡过黄河,向黄河以北的晋国和齐国逼近,战功卓著,勾践在成就霸业后册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与勾践相处的时间很长,所以十分了解勾践的为人,他知道与勾践只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道理。因为自己的名气大,若不适时而退,恐难得善终。范蠡向勾践递交了辞请信,保全了自己的性命。玉华感悟:故事中的范蠡是一个明智之人,因为他懂得功成身退,在辉煌时选择离开,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与老子奉劝世人功名成就后要急流勇退才能保有天年的主张是一致的。玉华觉得建立功名并不是一件易事,但功成名就之后该如何去作出选择就更不容易了,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因为“盈”而招致倾覆的祸患。读到这里时,玉华觉得人性真的是很复杂。我们后人现在可以通过历史的记载来读前人的故事,我们根据历史的记载可以知道这个人作了这些选择后有了那些结果。读书真的可以明智。特别是读历史书! 第十二章 <虚华浮躁 有害无益 >读后感:第46页老子讲到缤纷的色彩令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的听觉被扰乱;丰盛的饮食使人?不知味;纵情狩猎,容易使人心智放荡;稀有的物品,容易使行为不轨。其中有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国有两个邻近的小国----虞国和虢国,这两个国家关系一直很好,常常相互求助,因此,晋国无法吞并这两个国家。晋国大夫荀息向晋国献上一计“虢国国君贪图享乐,我们可以送些美女给他,让他沉溺;而虞国国君目光短浅,贪图小利,我们可以送良马和玉璧利诱他,向他借道攻打虢国。” 晋国听从此计,命荀息带宝物出使虞国。虞国国君贪恋宝物,答应了晋国的请求。晋国好快攻下了虢国。晋国班师回国途经虞国时,借口休整,趁机也攻占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也拿回曾送给虞国国君的良马和玉璧。玉华看完了故事,感叹老子说得对呀,老子唤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的安定,是非常正确的。故事中的虞国国君因为一个“贪”字,丢失了成个国家。“为腹不为目”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贵大身患> 读后感:第50页讲到“得宠和受辱就感觉惊慌不安,重视身体如同重视大的祸患一样。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会感觉惊慌不安?得宠是卑下的,得到恩宠会感到惊慌不安,失去恩宠也会感到惊慌不安,这就是说得宠和失宠都会感到惊慌不安。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如同重视大的祸患一样?我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存在,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怎么会有大的祸患呢?所以能够重视自己身体的态度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惜自己身体的态度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交天下托付给他。”讲到一个故事,威廉与爱德华在音乐上有一定的造诣,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人士,但是在自己的家乡被敌国侵占后,他们和其他人一起被关押起来。给他们安排每天要锄草。威廉不堪这样的屈辱,含恨离开了人间。但爱德华依旧按时邮工、收工、每天都不停歇地锄草。6年过去了,爱德华终于被释放出来了。爱德华回家后,一家人终于欢聚在一起,家人想关爱德华这么大年纪,一定被折磨得不成样子了,但令他们不解,爱德华却神采奕奕。而对家人的不解,爱德华笑着说“我每天锄草时, 都是按照4/4拍来锄的。”玉华感悟:故事中的爱德华在艰难的岁月中没有被困苦打败,始终以乐观的态度直面生活,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为什么威廉无做到呢?威廉将荣辱看得非常重,这样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暗谈无光,但是爱德华把荣辱抛诸脑后,看谈得失,笑对人生,从4/4拍来锄草,就如老人所说的,要看谈宠辱,以一颗平常心处世,做到了心无杂念,我自谈定以对,才是大智。  第十五章 <为不盈者 去蔽成新> 读后感:第85页讲到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玄妙通达,深邃而难以被理解。老子认为“道”是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的,而得道之士也是玄妙通达、难以测识的。一个人只有永不自满的品质,才能去蔽成新,不断进步。讲到一个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不停攻伐,每个诸候都想吞并别的国家。赵国相继受到秦国和卫国的攻打,两场战争最终都以赵国割地求和结束。面对严峻的形势,赵武灵王决定寻求强国之法。他提出改穿胡服,既方便行走,也方便骑马。接着又下令全国人民开始学习骑射,并给予优秀者重赏。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赵国就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军事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玉华感悟:故事中的赵武灵王在不断寻求强国之法。他先从改胡服开始,使赵国士兵的行动更为灵活,赵国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能大大得到提升。如果赵武灵王不懂得去蔽成新的道理,而是骄傲自满,恐怕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提升,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国破家亡。老子提倡“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在告诉我们,人应该有一种不自满的意识,不为自己已经拥有的得意忘形,要有谦卑之心,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才能摆脱旧思想,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第十六章"致虚极 守静笃" 读后感:第63页讲到"致虚"与"守静"。"致虚"就是心智作用的消解,即排除一切蒙蔽心灵的私念;"守静"就是坚守清静,顺应自然,绝不妄为。致虚必守静,守静才能致虚,二者互为因果,这是"道"的本质,也是修身的根本。讲到一个故事,1627年,朱由检登基称帝,年号崇祯。当时的明朝官吏腐败,军备废弛,百姓民不聊生。崇祯皇帝怀着振兴祖业的雄心,一即位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虽然重视人才,唯贤是举,但崇祯皇帝性情急躁,急功近利,常常被奸侫之徒所蒙蔽,一次次做出诬陷忠良的事情。勤于政事而又忧国忧民的崇祯皇帝最终没有力挽狂澜,保住大明江山。玉华感悟:故事中的崇祯皇帝因为不知"守静",无法做到明察秋毫,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不知"致虚",虽有救世之心,但却没容人之量,因此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老子提出"致虚守静"启发后人为人处世做到不妄为,不急功近利,保持内心的平静,一切顺应自然,玉华认同,给人和事多一些宽松的发展空间,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包容他人的缺点和过错,不要对其过多干涉,是符合老子"致虚极 守静笃"的说法!  第十七章 <与人空间 尽显高明> 读后感:第65页讲到的老子根据自己的思想将统治者划分为四个层次:最好的统治者让百姓只知道他的存在,而不知道他的功绩;次一等的统治者能得到百姓的亲近和赞美;再次一等的统治者让百姓畏惧他;再次一等的统治者让百姓轻侮他。讲到一个故事,一个人去宠物店买鹦鹉,看见一只待售鹦鹉前写着一段话:“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三百元。”它旁边的另一只鹦鹉前写着:“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六百元。”“该买那一只呢?”这个人很是犹豫,因为两只鹦鹉都非常可爱。他转呀转,突然发现一只很老的鹦鹉标价九百,他赶紧问店主,为什么这个老鹦鹉标价九百,难道它会六门语言。店主笑了笑说:“不是的,因为刚才那两只鹦鹉都管这个老鹦鹉叫老板。”玉华感悟:这个故事其实是告诉我们,聪明的领导人不一定各方面能力都要突出,只要懂得怎么当好领头羊,其价值自然是无可限量的。老子认为,最为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领导人应该学会放权,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自己则站在宏观角度把控事件整体,要抓大放小,给他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这样做能够团结和凝聚出比自己更强大的力量,不要攥住权力不放手,事必躬亲,这样做只会是苦了自己,又害了别人。  第十八章[心存大道 坚守仁义]读后感:本章老子竭力提倡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之道。认为如果处在民风淳朴、情操高尚的社会中,仁义就是自然存在的现象,不再会有宣扬的价值与意义。心存大道、坚守仁义,是老子对后世之人的一种期待。讲到一个故事,季札是春秋时吴国的皇家成员,因为讲仁义、有才学,是最合适的王位继承人,吴王也想把王位由他继承,但是,季札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的才干和地位均不如兄长,因而坚守本分,隐居山林,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他的选择体现了他的不争。玉华感悟:因为人都是有欲望的,由于欲望的驱使,人难免会为了自己的私欲而不择手段,颠倒黑白,这样人与人之间就无了公平。老子主张人应该坚守仁义,认为真正的仁义之人充满智慧却不会钩心斗争、尔虞我诈,更不会因自己的聪敏而做出虚伪欺诈的行为。  第十九章[见素抱朴 回归自然] 读后感:这章的内容,玉华很喜欢。玉华欣赏老子提出人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心和欲望。它讲了一个故事,沈从文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他出身寒微,只有小学文凭的他竟然撰写了震惊文坛的篇章,连获取了多个博士学位的大学者胡适都被征服了。当时,胡适担任中国公学的校长。胡适请沈从文来当讲师。沈从文从没有过当众授课经历,尽管他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当他站在讲台上时,还是被讲台下面人头攒动的庞大阵仗吓倒了,以至于他在讲台上站了整整10分钟,还没有缓过劲儿来。后来,他鼓起勇气,开始授课,可他大脑一片空白,事先构想的讲课内容一点儿都想不起来,只能照着讲义逐字逐句地念。10分钟后,讲义念完了,他心慌意乱地站在讲台上,不停地拭着脸上的汗水,完全不知道接下来几十分钟的时间怎么办?搞不清状况的学生们面面相觑,交头接耳!面对学生们炽烈的目光,沈从文并没有装腔作势、东拉西扯地胡乱编排,而是拿起一支粉笔,老老实实地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授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台下随即传来学生们善意的笑声,学生们都被沈从文的质朴与坦诚打动了。玉华读完这个故事后,似乎自己也是故事中台下的学生一样,也被沈从文的真实所打动了!如果当时沈从文硬撑着老师的面子,矫揉造作,这种不自然、不真实,反而会遭到学生们的鄙夷和嘲笑。老子提倡道法自然,人性朴素,摒弃浮饰,保持最真实、最自然、最朴素的姿态,一切顺其自然!玉华很喜欢老子这个说法,真实不造作,真好! 第二十四章[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读后感:本章老子说到"踮起脚跟的人难以站牢;跨步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自以为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建立不起功勋;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地位。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都可以说是剩饭赘瘤。它们都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讲到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赵括自幼喜读兵书,熟谙兵法。但好大喜功,没有作战经验,骄傲自满,纸上谈兵,葬送了四十万大军。玉华看完故事,觉得故事中的赵括自恃读过很多兵书,认为自己在用兵方面无人能及,夸夸其谈,如果赵括能从点滴做起,跟着有经验的将领虚心学习,不只是停在理论上,相信赵括也会是一个出色的将领。玉华感悟:老子说到的"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是对的!荀子在《劝学》中写道:"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道出了量变只有到达一定程度后,才会产生质的飞跃。聪明人不但要志向远大,更要从点滴小事踏踏实实地做起!  第二十六章[沉稳做事 杜绝轻率] 读后感:本章讲到老子说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它的意思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保持持一颗冷静的心,千万不要心浮气躁、轻率妄为。讲到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刘备是蜀国的君主,为了报兄弟之仇,不理时局的趋向,不听赵云、诸葛瑾等人的劝诫,草率发动战争,违反"联孙抗曹,三分天下"的战略,最终使自己兵败,也断送了性命,留下了终身遗憾。玉华感悟:回归到现代社会,我们做事好多时候就是缺乏一颗沉稳的心,做出决定时轻率妄为,就很容易被人利用,成为棋子!锻炼沉稳、冷静的处事态度很重要! 第二十七章[业贵于专 终成大事] 读后感:本章讲到"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露出破绽;善于计算的人根本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人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搏的人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善于经常救助他人,所以天下就没有被遗弃的人;善于经常拯救万物,所有天下就没有被废弃的无用之物。这就叫做掩藏智慧。"讲到一个故事,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写的《卖油翁》中的一个叫陈尧咨的人很擅长射箭,他射出的箭十中八九,赢得很多人的称赞,陈尧咨十分得意。有一次,有个卖油的老翁看陈尧咨射箭后说道"这也没什么奥妙,只不过是手法娴熟罢了。"说完,卖油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然后把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处,接着慢慢地用勺子将油倒进葫芦里,油从铜钱中间的孔流了进去,但钱没有沾上半点儿油。卖油翁边倒油边对陈尧咨说"你看!我也沒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玉华看完这个故事后非常感概,玉华想到"术业有专攻"!故事中的陈尧咨的箭法和卖头翁的倒油其实都是术有专攻的表现。有时候,我们就是做事缺乏专心致志的精神,缺乏一股肯钻研的韧劲儿,没有"专攻"进取之心,所以,当困难来临时,就往往会放弃自己当初的选择,即是"打退堂鼓",如果这样,如何能成事呢?玉华很欣赏"业贵于专",也感悟到要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精做细,才能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 守其雌] 读后感:本章老子讲到"深知自己雄强,却安守于雌柔的地位,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永恒的德就不会离身,而恢复到婴儿的纯真状态。深知自己的明亮,却安守于暗昧的状态,作为天下川谷。作为天下的山川,永恒的德才得以充足,而恢复到质朴的状态。"讲到一个故事,贾诩,是三国时期魏国重要的谋士。他胸怀大志,深谋远虑,奇计百出,深得曹操欣赏。建安四年,曹操击败袁术后决定征讨张绣。当时,贾诩是张绣的谋臣,他为张绣献上一计,致使曹操中伏,损失五万士兵。后来,张绣审时度势,主动归降了曹操,贾诩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曹操的谋臣。曹操对贾诩很是信赖,在很多重大的军事问题上,都要听一听贾诩的意见。然而,贾诩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他认为自己并非是降臣,为了避免遭到曹操的猜忌,他始终小心谨慎,尽可能做到明哲保身。贾诩每次下朝都怱忙回家,从来不与他人有私下来往。除了拿自己应拿的俸禄,贾诩从不取不义之财。不仅如此,贾诩还不准自己的子女与权贵结亲。就这样,他平平安安地活到了七十七岁。玉华读完故事后,觉得故事中的贾诩是一个聪明人,他有才但不骄矜,懂得在得势的时候收敛自己,做到"知其雄,守其雌",所以能够明哲保身。玉华感悟:老子的"知雄守雌"意在告诉我们要看清形势,该进的时间义无反顾,该退的时候不要犹豫,这样才能明哲保身!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读后感:本章老子说到"能识别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的。"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他庄稼种得很好,生活过得也很惬意。同村人都称赞他聪明,叫他改行做生意,肯定能发大财。农夫听了心动,想改行做生意。但他的妻子是一个明白人,知道农夫不是这块料,劝农夫放弃这个想法,但农夫不听。妻子心生一计。农夫妻子告诉农夫如果想做生意必须要有本钱才行,叫农夫把家里的毛驴和山羊牵进城卖了。之后农夫妻子找了三个人如此这般吩咐他们。结果农夫在路上贪睡被第一个人牵走了山羊;农夫又轻信第二个人帮手牵着驴去找羊,驴也无了;农夫丢了羊和驴后灰心丧气,又因为无防人之心又轻易被第三人哄骗下水帮忙捞金币,结果连他的衣服和干粮都丢了。玉华知道这个故事中的农夫是因为麻痹大意丢了羊,丢了羊后又惊慌失措丢了妒,丢了羊和炉后又急于弥补,没有防风险意识轻易信人连最后的衣服和干粮也丢失了。当然这三个人是他妻子有意安排的,但是因为农夫不懂自知,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玉华感悟:自知为自己认识事物时指明了方向,少走些弯路。假如我们能够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方面,劣势是那些,有自知之明,扬长避短,有利于促成事情的成功!玉华开始思索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清远市维爱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维爱社工中心”)服务宗旨是“关爱婚姻家庭、维护家庭和谐、热心公益服务、共创幸福清远”,自2015年3月起积极开展蓝丝带“悦读小组、悦读社区、悦读驻村”系列公益活动,截止2016年4月已开展“悦读小组”活动10期、“悦读社区”活动9期、“悦读驻村”活动8期,合计约有3000人次参加。此外,维爱社工中心还对市民公益开放“爱心书架”,接受市民来维爱中心读书、换书、借书、赠书,至今约收到市民捐赠书刊3000多本。维爱社工中心积极倡导清远全民阅读,不管是在市区还是农村,一起爱读书、享读书、悦读书,让爱读书的习惯,传承一代又一代。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