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言经济1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止学观

By 依稀秋风 at 2017-05-06 • 0人收藏 • 316人看过
         人生有一大苦恼,就是消费的越多,反而效用递减,所以每当消费完一个物品到一定程度,人们又开始寻求更好的产品来获得效用,因为前面那个产品已经审美疲劳了。这真的是人类悲剧,需求似乎永远满足不了,为生产而发展的科学也随着永远没有止境。现代人陷入这种无止境的轮回当中不可自拔,经济学理论也无法让人摆脱困境,妄图借助创新也是摸不着北。但是,如果明白《止学》的道理,就不得不惊叹中华民族之智慧的伟大。我们的祖先早就给出了答案,需求要想得到满足,人们要学会“止”。《大学》写到“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得”需从“止”做起。《止学》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等,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来说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实际上是告诉消费者要懂得“止”,从我们开始消费某一个物品之初,就避免不了效用开始不断递减的必然后果,所谓“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这跟我们消费什么商品没有关系,而是跟我们正在消费时的行为有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动分阴阳”,道家认为,原本处在“平衡完美”状态的太极,一旦“动”了,就必然有“动的方向”,必然有一偏。因此都不是“理想状态”,也不可能完美。既然分了阴阳,就有偏有弊,“好”与“不好”必然同时生成。        今日学堂张清一举的例子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参见清一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ggrv.html)。比如,孩子摔倒了,您如果没不见,就没有反应,也没有分阴阳。看见了,也是“不动于心”,没有去参与和干预,也就是“无为”,也没有“阴阳”出来。 如果有反应,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有反应,就是“一动分阴阳”了。反应的模式不同,阴阳的程度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应对一,剧烈的反应:如果您惊叫起来,飞快地冲过去,夸张地抱起来,并紧张地嚷嚷“宝宝摔了哪?”到处摸,检查身体,并把孩子紧紧地抱着,哄孩子“宝宝别怕,妈妈在这里,我们赶快上医院去看看”。还严厉地埋怨保姆:你为什么不看好孩子?看把宝宝摔了。 这就是“极阳”的反应;这种“极阳”的模式,当然就会被孩子“采阳补阴”,将来这种孩子很可能成为“极阴”的孩子。长大后会容易胆小怕事,很依赖别人,独立性很差,个性压抑沉闷。大多数家长可能不会这样夸张,但是总体来说,对孩子的反应往往偏于“阳”,所以现在的中国孩子个性往往偏于“阴”。家长偏于积极主动,孩子就偏于消极被动,阴阳就失衡了。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显得“阴盛阳衰”的早期家庭因素。         应对二:如果您看到孩子摔倒了,但是只是密切关注(动了心),看是不是有问题,孩子是不是需要你的帮助。孩子抬头紧张地看你的反应,您很平静地看他,微笑着表示“这没有什么”。孩子于是慢慢放松,试着慢慢爬起来,你依然不管他,结果一会儿,孩子又自己玩自己的去了。这种反应类型就是“阴”的,孩子自然就“采阴补阳”,将来这种孩子,相对会更自信和更独立一些。可以看出,一动分阴阳,也就启动了因果的循环,我们消费物品也是一样,因为是满足自己的效用,所以是向外索取,如果把获得称为阳,那过度消费,就可称为极阳了,比如有些人买iphone手机,每出新的一代产品他都及时更换,尽管原来的手机并没有坏。这就为将来带来极阴的后果,起码他那台本来还有价值的旧手机就提前下岗了,更长远地来看,他对新手机的欲望不断膨胀,甚至上瘾,一旦产品更新技术跟不上其欲望时,就会很痛苦,一旦得不到,也可能会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获取,走上自我堕落之路,也就达到“极阴”。这还真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西方经济学通过产品创新避免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包括要素报酬递减原理,也是不断追求新的要素,追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劳动红利没了,资本要素边际效用高时,就拼命引进资本,而现在资本效应也衰减,开始追求企业家要素,于是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不断变化,不断追求,政府真是累得像条狗,却收效甚微。老百姓的消费也是,买了房子,还要买车子,接着又要别墅,然后就是移民,人们都在忙忙忙,却距离生活的真谛越来越远。我们不明白止学的道理,明知边际效应会递减,还在不断的做加法运算,所以痛苦倍增。那么我们应该做减法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很多人就会认为我们干脆不要消费了,过苦行僧般的生活,回到原始社会,这显然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可能也是不愿意做到的,实际上,这样做也是不合乎逻辑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顺应客观规律、因势利导的巧干。“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我们要明明白白的消费。        止学实在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但它就像空气一样简单地让人忽略,但它能告诉我们如何明白地消费。我们消费要启动一个“阴”的开始,然后才能得到一个"阳"的结果。那么什么是”阴“的消费,什么是“阳“”的消费。消费虽说是一种行为,但决定其本质的是我们消费时的心性,如果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消费,那则是启动了“阳”,而如果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而消费,那就是启动“阴”。消费手机是为了更好地跟需要帮助的人进行沟通,那这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是德的行为。“德无施不积”,将来就会获得“阳"的收益。        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止住阳的消费,安定在那里,经常思虑如何启动"阴”的消费,如何明白消费,利益他人,最后必然获得自己的“阳”福。所以曾国藩和李嘉诚运用止学把握人生规律,才获得如此的成功。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