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週省思:讓教會成為引導者與陪伴者

By bottles at 2017-05-09 • 0人收藏 • 341人看过
【本報主筆】本週是耶穌受難週,接著就是復活節。許多教會目前忙著準備復活節的活動,其實,受難週的意義不下於復活節,甚至更值得教會深思與重視。因為耶穌基督是在受難之後才有復活,並且耶穌基督是為了解救人類因犯罪帶來的苦難,才走上十字架的受難之路,最後得到榮耀與權柄。受難週最重要的涵義從「苦難」的角度來看,耶穌基督藉著祂的死和復活,清楚地向世人宣告:祂明白世人的苦難,並且可以救贖世人的苦難。這正是希伯來書所說的:「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耶穌基督道成肉身、受難、死在十字架上、復活,這一生的道路就是彰顯一件事情─祂與苦難者同在,並且完成救贖。因而,受難週最重要的涵義就是「與苦難者同行」,並且願意為苦難者解除痛苦。耶穌基督一生所做的事情,最後交給祂的門徒繼續推行,重要的使命就是:「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如今這個使命當然是由教會和所有基督徒來承擔,而教會身為耶穌基督的代言人,並不如耶穌基督一樣可以解除人因犯罪而帶來的痛苦,教會真正能做的在於「引導」與「陪伴」。引導苦難之人找到安息之路耶穌基督在世上服事的三年半時間,不斷重複傳講並且證實的一件事就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耶穌基督為了讓苦難之人得到安息,祂親自走向苦難之路,引導那些受苦之人到祂自己面前,並且陪伴他們一起走過各自的苦難。這正是耶穌基督在世時,向祂的門徒所彰顯的重要意涵:所謂福音就是引導苦難之人找到安息之路,並且陪伴他們走往安息之路。同樣的,教會面對現今社會的不安與動盪,也必須體認身在其中的人所面對的「苦難」。教會應當,並且有能力讓這些苦難者找到安息之所。我們深切知道,真正的安息從耶穌基督而來。若教會以福音的代言人自居,教會應當深思的,是如何讓處於苦難中的人明白,並且體認耶穌基督就是真正的安息?當然,教會有「傳講」福音的責任,但是我們必須剴切地指出,在現今世代,只有「傳講」並無法讓人到基督面前。教會應當做的,除了傳講之外,更應該效法耶穌基督實際進入苦難的人群中,體會他們的苦難和掙扎,進而解除他們的苦難。教會能為苦難之人解除苦難的方式就是跟著他們一起找到基督,在尋找的過程中必定包含本身的經歷和見證的傳講等元素。教會必須進入苦難情境因此,我們認為,教會必須進入苦難的情境中,經由實際體認「苦難」與「安息」,才能準確傳講福音,並且引導苦難之人找到福音。亦即,教會必須能夠感受當代社會的問題,並且體認現今人們身體、心靈等各方面的需要。若教會只局限於「被揀選的族類」的敬拜,卻無法體現「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的福音真義,那麼教會是無法讓人得到安息的,也有違「大使命」的含意。若教會必須進入苦難的情境中,以便準確傳講福音,教會就不只是福音的代言人,而是苦難之人的陪伴者。也就是說,教會給予人們的,不應只是單向的「好消息」,要求聽到的人盡快接受;教會更應學習聽到人們的需要,從其中找到福音的切入點,引導並且陪伴有需要之人,在耶穌基督裡滿足他們的需要、解除他們的苦難。大使命的要求是「你們要去」長久以來,教會已習慣於單方的傳講,卻忽略了耶穌基督是以實際經歷苦難的方式來成就祂的救贖。因而,在受難週之際,教會和所有的基督徒都應深思,我們對現今社會的需要和人們的苦難究竟有多少體認?當耶穌的門徒真正體認人們的苦難和需要時,這福音就能真正彰顯神的大能,拯救一切相信的人!反之,若教會仍自滿於會堂內的敬拜讚美,不問會堂外的苦難與需要,那麼,教會是無法讓現今處於苦難中的人得到安息的。不要忘了,大使命的要求是「你們要去」,而不是「等他們來」。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www.ct.org.tw/1278308#ixzz43tjQkZcS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