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向君访谈录(上)

By 八月笙沫 at 2017-05-18 • 0人收藏 • 299人看过
程向君访谈录(上)【转自:当代漆画 微信公众平台】《心灵的巴别塔:程向君艺术》程向君绘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问答1、《心灵的巴别塔》颠覆了之前传统漆画的认识,突破创作中拘泥于传统漆艺的工序,程老师您能否谈谈对于这样大胆变革漆画语言是如何寻找的,是一个契机?还是一个必然?程向君:《心灵的巴别塔》一书在编辑过程中采用了倒叙的形式,总结了近三十年的漆画创作。我个人的漆画创作过程也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漆画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写实装饰到现在的抒情性抽象表现,是我对漆画艺术本体语言思考的一种转变,那么这种转变也是经过长期的实践以及对漆画艺术的思考。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这种思考是不能够脱离于现今中国艺术发展大的背景。相比之下,漆画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其它画种,我们在谈及漆画艺术时总是习惯地附带涉及到中国漆工艺的历史,积淀深厚并为漆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漆画的优势,但它也是发展过程中的羁绊。任何一个画种也不像漆画有这么厚重的历史和多样性的表现技法形式及丰富材料的使用,因此对于漆画的本体艺术语言的追求随着实践的深入以及对艺术的思考,很必然地会对以往既定的经验进行反思。 在1996年,我非常荣幸的担任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的副主编工作,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对全国漆画创作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采访了大量的漆画作者。在编辑过程中,我意识到中国的现代漆画虽然已经成为了独立的画种,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以及从事漆画创作的作者基数较少,作品的题材以及图式过于单一,总有一些对漆画发展现状的不满足感。相对于其它画种,无论是创作思维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经历了八五思潮之后都显得非常活跃。而漆画似乎多少年一直没有真正涉及到漆画的艺术问题,而大家争论最多的是关于材料以及漆画的技法谁最正宗。材料和技法固然很重要,它关乎到一个画种艺术语言的表现特色,而这种语言特色就是体现到它的专业性。漆画从总体上来看具有综合材料绘画的特点,往往在一幅画中是多种材料技法的汇集,这一点使很多不了解漆画的人看得眼花缭乱。更多的漆画家迷恋于漆画的工艺趣味,只是做了一个华丽的外壳,而对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从构图、造型、色调、意境都应该由表至里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艺术和谐统一。在长期的个人艺术实践过程当中,往往每幅作品做完之后很难达到当初对这件作品的期待,特别是在绘制过程当中一些精彩的不经意的表现被繁复的工艺抹杀掉,因此我采取了反向思维方法,既保留了工艺过程中的美感,以及材料的质感,因此呈现了去工艺化的漆画追求。我个人除了画画之外,还对传统的文化有兴趣,画画之余也搜集大量的民间木板年画以及碑帖、民间建筑木雕构件、金漆家具,从这些收藏品中,使我能够吸取更多的营养。特别是在明清的描金家具中,家具上的纹饰直接在漆面上用漆彩绘,有些甚至在银箔上用墨线直接绘画,再用桐油类涂料加以保护,经过长期地使用彩绘部分已经呈现出非常自然的肌理,这些收藏品对我的创作灵感影响很大。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学非常开放,当时由旅美画家姚庆章先生介绍欧美二战之后的现代艺术,使我们在长期接受苏俄美术教育体系之外更多地了解了世界现代美术的脉络。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候,我们有幸地跟随在国内美术界有影响力的老师学习,在他们身上我们学会了冷静地判断、有选择地吸收各种艺术理念,为我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我所处的时代及我所受教育的背景,以及我个人对漆画艺术的挚着追求,都说明了我在漆画创作中力求变革的必然性。《心灵的巴别塔:程向君艺术》2、程老师,能否谈谈您是如何把握漆画在当代中国艺术大环境下的定位的呢?程向君:漆画是中国当代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是独立的画种,既要强调画种的独特性,更要强调它的艺术理念。中国漆画在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既有挣扎困惑也有探索与希望,长期以来漆画还没有介入到当代艺术,它还有很多自身的局限性没有突破。这个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如果过多的投入到当代艺术当中又会难以把握漆画对本体艺术的追求,使它失去存在的根基。对于漆画家最难的是要掌握两个最基本的内容:一个是绘画;另一个娴熟的驾驭漆媒材的能力。漆画的确是一个特殊的画种,正向乔十光老师所说的那样“漆画是画不易,是漆更难”,这句话道出了漆画发展的方向及定位。我痴迷于绘画,由于教学需要把我安排在漆画的教学工作岗位上,长期以来我一直没有偏离我的研究方向,我不是唯“漆”派,“漆”对我的概念仅仅是一个媒介而已,而漆本身所透出的文化性我更看重。就像水墨在水墨画当中,它的基本视觉特点是黑与白,墨分五色。水墨画发展到今天,它始终没有偏离传统水墨对它的影响,但是艺术观念在不断地更新,笔墨当随时代,但材料也在变化。从传统的手工研磨的松烟墨到现在的化学合成墨汁,已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选择,人们一直围绕着笔法墨法进行研究,始终没有偏离这个大的范畴。水墨画与漆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漆的最基本的颜色是黑褐色,它的材料语言个性非常强,我们在提倡天然漆的优势时除了它的环保材料耐久,更重要的还是天然漆所呈现的视觉感受,是其它材料难以替代的。合成漆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漆膜干燥快,操作简便,颜色近似于天然漆,我们暂且把它看成是“化学合成墨汁”,无论天然漆还是合成漆都应当顺应以暖褐色为基调的画面,这是一个漆画视觉欣赏的原则。我反对透明水性的聚氨酯在漆画中使用,因为它缺乏厚重与含蓄,它的确不属于漆文化范畴。我认为,漆画完全有能力有理由在中国当代艺术担当重要的角色。我们有这么丰富的漆文化资源,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个资源,如何使这个资源发挥出它的正能量。因此在漆画的发展方向思考方面,既要看重漆文化的传统,更要看重所从事的漆画创作能否接受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检验。或许有许多漆画艺术界同仁会对漆画艺术有更多地期待,我想作为一个漆画作者,应该把自己的作品很自然地融入到中国当代艺术大环境当中,特别是在创作理念上,应当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漆画的历史非常深厚,它有很完整的体系,漆画是介于工艺和绘画的画种,两者都要兼顾。现在更多的漆画家是“共享”漆文化的资源,而缺乏具有个性化的表现方式,特别是在创作上,更多地是迷恋于工艺的趣味以及漆画 “概念”的表现,见到白墙、白雪一定是蛋壳镶嵌,这种方式是先有了一个“漆画的概念”,长期形成了一种审美惯性。另一种在漆画中的表现往往是先想到技艺及材料,通过技艺及材料去选择对象,审美的标准也往往用传统漆工艺的标准去衡量漆画,使漆画的发展方向长期游离于当代艺术之外。严格意义上说,当代艺术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媒介,是一种形式和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是否具有当代性,是否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垂死的鱼》 程向君3、程老师,根据您在学校的教学可不可以谈谈什么是漆画艺术语言以及漆画的审美?程向君:漆画艺术的语言不是漆工艺的语言,是以漆为主要媒介所表达的绘画艺术形式,具体说来它又离不开特定的对漆媒材的驾驭能力。漆画艺术的语言也可以理解成为宜漆性,凡是适合表现漆的艺术材料特性都可以称之为漆画的语言。过去我们长期将漆工艺装饰语言等同于漆画语言,因此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漆画现状。我们再拿水墨画与漆画进行比较,水墨与宣纸的关系非常单纯,却能创造出极具个性的笔墨特性,诸多大家都有自己行笔用墨的个性特点,我们不用看作品的整体,有时仅看作品局部便知道出于哪位作者之手。当然这里面也有表现的内容及形式上的差别,但就其个性化的笔墨特点已经构成了作者鲜明的艺术个性。相比之下漆画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的方式,既缺乏更多优秀作品的积淀,大家拜工艺师为师,学习的是漆艺装饰的“行活”,任何一种技法都是在约定俗成的漆工艺装饰技法的熏陶下获得的艺术经验,更多表现艺术本质的内容便十分匮乏。这也是漆画远离绘画艺术主流的主要原因,甚至有很多作者利用漆的趣味掩盖造型及绘画修养的不足,在画幅当中,堆砌材料堆砌技法,使画面呈现出混乱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降低了漆画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因。漆画的艺术的审美,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去“工艺化”,既然已经是独立的画种,漆画就应当把重点放在艺术本身上。诚然艺术的表现需要具体的技术以及媒介去表现,我们在教学上强调既要尊重传统,又要能够使自己的作品有创新,这是一个综合实力的积累。不光要有宽厚的漆工艺基础,更要有重点的进行选择,正如我们在博物馆里欣赏和研究中国古代漆艺术品时常常会被秦汉战国时期的漆艺术品所感动,这个时期的作品观其原作你并不认为有多么复杂的工艺技术,但是蕴藏在作品背后的内在的审美却非常有视觉冲击力。现在的中国漆画,仍处在一个初级的发展阶段,比方说对漆画的质感仅仅停留在材料的一种争论上,而对绘画性的表现却常常忽略。例如多数的作者丧失了手绘的基本能力,仅仅依靠图像现成品通过电脑合成去拼贴对象,因此带来千人一面的造型及相互雷同的绘画风格。模式化的创作也使作品传达的是一种概念式的表现,特别是漆画的色调很多人还没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从漆工艺的本体语言特征来看,珍贵的黑以及诱人的红是带有漆文化特点的象征性色彩,这是不能动摇的,有的作者往往不加任何思索去使用。实际上在其它画种中,画家能够区分不同的红不同的黑,尤其是对色调百般挑剔。漆有自身的色谱,有自身的表现规律,我们既要保持住漆的自身的审美特性,又要广泛的借鉴其它画种的色彩表现语汇,这样可以避免千人一面的概念式的漆画表现样式。漆画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漆画语言图式问题,应当承认漆媒材的局限性,它并不能像其它绘画媒介那样表现自如,这种局限性从反面来看就是漆画的语言特性。我们只有在遵循这样的一种原则前提下,才能把漆画的审美精神体现得更完美。《红墙下的记忆》程向君4、《红墙下的记忆》、《构成》都会给我们联想到抽象绘画,色调和谐优雅,那程老师您是怎样寻找到这一艺术语言的呢?程向君:艺术创作与作者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我的漆画创作也是离不开我的现实生活。《红墙下的记忆》、《构成》源于我在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六年的生活经验,当在日常生活当中穿梭于胡同时,灰色的砖墙与故宫的红墙产生鲜明的对比,红墙下面埋藏着京城许许多多的经历,由宏观到微观每一个墙体留下的痕迹都会吸引我。我的漆画创作大致经历了早期的装饰写实,如《雪山前的白房子》、《鸡冠花》、《垂死的鱼》等作品,这些作品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还没有形成独具个性的表现语言。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的构图上,既追求唯美的装饰性绘画语言特征,更多的是对“第一自然”的现实感受和艺术提炼。在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积累,特别是在1996年参与《现代中国美术全集》漆画卷的编辑工作中,我对中国漆画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并提出了“漆画之本在于艺术”的观点。虽然在这之前的一些作品得到了广大观众以及前辈的认可,但是出于对漆画艺术本体语言的思考,我还是选择了另一条不被很多人看好的探索之路。从传统文化图像中截取了一些符号,如年画中的门神以及古代的医书,经历了近五年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作品并在美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1997年之后,在我的作品中更加强调画面的构成语言以及材料的肌理,这种肌理是由自然的肌理转化成极具个性化的肌理。中国的漆画从此多了一种带有个性化表现的新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漆画的图像以及技法完美的结合,这种理念影响了众多的青年漆画家。在我探索之初,有的老师并不认同甚至有些担心,由于那个时期历史的局限性,以及长期以来大家在评判漆画审美时往往习惯的套用传统漆工艺的审美标准。这种担心也很正常,从我个人的性格上看,表面看似温和,但内心还是很倔强,自己认准的喜欢的就一定会坚持。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个人的创作有了一定的影响,我想这与我长期对漆画艺术的研究探索分不开的。特别是在日常的创作过程中,每件作品都由自己独立完成,我不用助手的原因是因为在我的漆画作品中从创作稿到完成总是在不断的发掘、保留一些过程的美感,我希望传达出绘制作品过程中的美感。转载自《中国漆画》欣赏更多艺术家作品请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进入雅蕴艺术官网。雅蕴艺术官网正在建设中,不完善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