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 年关

By 李兆庆 at 2017-06-08 • 0人收藏 • 591人看过
年味儿
  
  腊八是过年的入口,这一天不仅人们要吃腊八粥,更重要的是从这一天开始人们要忙年了。差不多喝了腊八粥以后,年爷就亦步亦趋地向翘首期盼的孩子走来了。黄河滩的父老就放下手中的琐事,开始铺排购置年货的事情了。惯常勒紧腰带过日月的相亲,在过年上,显示出鲜有的大方和豪爽。
  离北李村一箭之遥的梁集街头上,很应景地出现了平时很少见的与年有关的商品:小太阳般的灯笼,红红火火的对联,琳琅满目的衣物,用崾子捆扎的成摞成摞的瓷碗等,瞬间讲黄河两岸过年的氛围渲染的淋漓尽致。从此以后,黄河整个漫长而短暂的腊月都被喜庆的灯笼和火红的对联映照的绚丽无比。在街头上碰到了购置年货的相亲近邻,都笑脸相迎,寒暄着“年货置办齐全了么”,亲切的好像未出五服的近门子。
  二十三祭灶是过年不可忽视的章节,“祭”就是“敬”,敬神如在,神在我心中;“灶”就是“老灶爷”,常年四季端坐在灶屋的锅台上方,饱受烟熏火燎,是“老天爷爷”派往下界的“灶君”,常常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在村庄里家家户户的灶窝里都贴着灶君爷爷的神像,多为木版刻印,大多是一副圆润的脸,慈眉善目的样子,嘴唇上留一缕小胡子。据说,灶君掌管人间细枝末节的小事。因为女人们两手忙碌着蒸煮过年的吃食,一般就有笨手笨脚的老爷们祭灶了。老爷们在梁集买来了灶君,等天暗下来时,先用高粱秸扎几皮马,寓意为灶君的坐骑。再将灶君像扯下来,拿到院中供奉、跪拜,点燃成灰,而后放二踢脚,意谓送灶君登天。再用白面煮的糨糊涂抹在灶台的老地方,再把灶君的像贴上去,两侧贴小红对联,上书:“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再在灶君面前的罐头盒里的锅底灰里插几个线香点燃了,然后,率众磕几个头,方才如释重负。
  然后就是家家出动的大扫除,屋里屋外犄角旮旯翻箱倒柜都清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那些贴了一年的旧年画旧墙围,都统统清理掉,以示除旧,趁机把旧年的晦气和不如意都随着这个扫房除旧驱净赶走。等老爷们脱去外衣,头缠一个羊肚手巾,手持着系着扫帚把的竹竿,把挂在屋顶上哆哆嗦嗦的屋衣扫下来,再把清扫干净的屋地用清水细细地泼洒一遍时,在灶屋里的女人也把要炸丸子的发面已经和好,做好了炸丸子,炸焦叶子,蒸花糕的前期准备。
  相对而言,女人的活比较清闲,和和面,剥红薯皮,要么就在面桌子上擀擀面片,用擀面杖擀成几个荷叶般的面叶子,摊放在盖垫子上晾晒,晒至半干半湿之间时,收至面桌上,用刀刃左划一道,右拉一道,片刻功夫,整块的面叶子被支离破碎成或大或小的不规则三角形。纵观其势,堆放在面桌上的焦叶子像是秋风紧时的落叶堆积在一起。
  先武火把锅里的油烧的沸腾起来,等油炸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时,再文火慢慢助热。炸焦叶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粉白的焦叶子,在呲啦啦微响的油锅里扎一个猛子,再翻滚一下,摇身一变成为焦黄焦黄的颜色了。等出锅的焦叶子摊晾上几分钟,小心翼翼地送进嘴里品尝时,那唇齿留香的滋味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炸完焦叶子,趁着油锅,再炸丸子。丸子有两类,面丸子和红薯丸子。面丸子是用白面、鸡蛋和其他佐料充分搅拌后的粘稠状的糊状液体。红薯丸子的面是在上面的糊状液体中,把剥了皮的熟红薯搅拌进去,做成的面糊。炸丸子一般也是女人完成的,那一双粗糙的手足矣省略别的工具。挖一块面糊放在手心,食指和拇指一用力,一个球状的面糊就滑入油锅中。只须片刻,糊状的面糊就被炸成一个坚硬的外壳,一个金灿灿黄澄澄的丸子随机浮出了油面,用带孔的笊篱将其捞出,放入粗瓷盆里,丸子就做成了。
  花糕的制作和蒸熟工作,一般是等上午的油炸工作完成后,下午来做。蒸花糕是过年的一件大事,一般人家一年蒸一次,想来历历在目。花糕平时很少见它的影子,花糕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过年时蒸熟的花糕一般是放到正月十五过小年时吃,我因为连续十多年没在家过小年了,也就说我十多年没有享用过花糕的美食了。
  蒸花糕分磨面、湿酵子、和面发酵、醒面、和面、准备枣料、制作、上蒸笼、打笼锅、落蒸笼等几道主要工序。制花糕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和面与蒸馒头大同小异,在此就不在累述了。
  蒸花糕开始了,先把和好的面用擀面仗擀成一个个面饼,约一厘米厚。再用手工组合图案,并平方成双的心型仙桃(桃呈瓣状,桃心包裹着一个红枣,用糖浆濡湿,使有粘合性),再将面糖粉填于其间,压紧,走平,静置,备用。把仙桃放在擀好的面饼上,一层层摞起,就成了花糕的雏形。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吸袋烟的工夫,一个花糕拼成了。底座是三层饼盘,每层都铺了仙桃,顶部是两支根的造型平铺,象征男女两家代兴旺,再上面是仙桃点缀,预示家族的老人健康长寿。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等黄河两岸的村落里,溜河风裹挟着美食的芳香在大街小巷里弥漫时。其中,有急性的孩子忍不住点燃了鞭炮,在久违的火药味中,嗅着花糕甜美的味道,年味儿在人们忙碌中越发凸显出来。年味儿像黄河滩的溜河风一样,它吹来的方向不喜欢总是一个。它会变的,有时候变得让你琢磨不透,有时候变得让你回味无穷。
  
  团圆饭
  当大人们为过年忙碌的脚不沾地时,最安逸的却是孩子。放了寒假了,功课做不做的不要紧,除了一门心思地吃,就是一门心思地玩,似乎想把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给狠狠地捞回来。离过年好几天呢,就把缠着家长给的钱,置换成了鞭炮,摔炮。看见邻居的土狗经过时,就狡黠地点燃一个鞭炮,等信子快燃到炮头时,朝狗身上扔过去。土狗以为是一块孩子施舍的吃食,前脚跳将起来,伸嘴去接时,那鞭炮在土狗的嘴边爆炸了。孩子一阵贼贼的窃笑,被惊吓的土狗猩猩地叫嚷几声,落荒而逃。
  把鞭炮点完了,他们望着迟迟部落的太阳,嘴里嘀咕着:“年到了么,年什么时候来呢?”
  “年到了黄河滩了。”一个大人说。
  “年到了黄河大堤了。”另一个大人接着茬说。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随着夜晚严严扑扑地降临或者夹杂着一片片棉絮般的雪花,年也就到了黄河滩。这时黄河两岸的父老乡亲,都敞开大门,点燃家里所有的灯盏。平时在厕所里点燃一盏五瓦的灯泡都感到奢侈的相亲们,在过年时表现出鲜有的豪迈和大方。
  在吃团圆饭前,会点燃一挂鞭炮,意味着向旧年告别,图个喜庆和热闹,然后,拉出桌子挪好板凳,就可以正式吃团圆饭了。在桌子上摆好八样菜肴:一碗猪后间、一碗油炸红薯丸子、一碗鸡肉、一碗鱼肉、一碗白菜、一碗炸藕、一碗猪肉粉条和一碗凉拌灌肠。总而言之,在吃团圆饭的饭桌上,一般都是八碗菜,一碗不多,一碗不少。
  团圆饭的桌子上,水饺是必须吃的。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过年吃水饺是黄河两岸的人们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
  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张桌子上轮番敬酒。有白酒景阳冈,有红酒张裕,即使平时滴酒不沾的,这时也会根据自己的量度大小,喝上几盅。双手端起恭敬地给辛苦了一年的长辈敬酒,又接受晚辈的祝福酒,一切的祝福都在酒里,一切的希望也都在酒里,大家共同举起杯,喝酒吧。几杯酒下肚,就有了景阳冈打虎英雄武松的豪迈了。从初春忙碌到冬末,年可是乡亲们最为豪爽和风发的时刻。
  一年风吹雨打的辛苦,似乎好坏都要在过年这天兑现。家境好点的人家,在新的一年里,又希望自己的更上一层楼;日子过的不顺心的人家,就期望着旧一年的晦气和霉运都随这几杯酒下肚,被冲刷的干干净净,在来年就开始“在家创业业成功,出门求财财到手”了。黄河人都把年作为他们漫长一生的计量单位,计量着旧年的得失,来年的丰盈。
  期间,当中央电视台的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播放时间,老人会拿出几个红包,派发给翘首期待的孩子们,压岁钱虽然不大,只有可怜的几十元钱,但孩子们也是高兴的手舞足蹈。
  在孩子们的期盼中,年就这样洋溢着瑞气和喜悦来到了黄河两岸。
  放鞭炮、贴对联、打灯笼、玩麻将、吃红烧肉、包饺子、祭祖……这是黄河人过年的全部内容。现在过年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上面的种种习俗至今没有改变。
  到了除夕那天,便是全家大团圆的日子,按照中国的习俗,无论你再忙,无论你身在何方,如果没有不可抗拒的外界因素,他都要想办法回到家乡,回到亲人的身旁,和父母兄弟姐妹相聚,一家人开开心心团团圆圆地吃上一顿年夜饭。
  每次过年时,我都要回家的。平时出门在外,与家人离多聚少,过年了,无论如何也要和他们一起过的。尽管春节将至时一票难求,尽管有时在拥挤的毫无立锥之地的火车厢里要筋疲力尽地站上五六个小时,尽管每次手提着几十公斤的吃食,尽管我与家里般大班的年轻人有些“生分”和“隔阂”我还是要往家的方向赶。
  其实,说白了,团圆饭说到底,是一种民俗、一种传统、一种心愿、一种归宿、一种文化。无论年味儿如何淡化、变化,对家的思念、牵挂和依恋之情永恒不变。哪怕是离家千万里,都要不怕奔波、不辞辛苦回家过年,哪怕在家只能呆上三五天,也乐此不疲,就图个一家人团团圆圆。
  
  拜年
  对于“男儿膝下有黄金”这句话,我早已熟烂于胸了,我生命中的跪拜是极其有限的,除了本家未出五服的老人过世后的陪三天灵外而跪的膝盖红肿外,再就是每年一次的拜年了。拜年是豫东北盛行的习俗,由来已久。所谓大拜年,就是不分男女老少大年初一起五更跑遍全村实打实地磕头的习俗。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这里大拜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互拜。不管是本院的还是街坊邻居,不管是隔辈还是平辈,只要是上年有龃龉或疙瘩的,借此通过互拜都要统统消融或解开化干戈为玉帛。届时,需要互拜的双方都会争先恐后地到对方家中去,如一方先拜上门去,另一方则定要回拜,以达到彼此的宽容谅解的目的。
  打我记事起,每年初一早上都要五更时就要老早地起床(都说谁起的早,来年谁过的好,亲戚朋友见面就会频繁地问,今年起的早不早),穿上母亲帮我整理好的新衣服、洗完手脸之后,就开始吃水饺。起来就吃饭,饭量肯定不大,但母亲硬逼着我吃半碗水饺。而且家里一共四口人,却准备了八碗水饺。看着满等等的尖碗水饺,我打心眼里发怵。等吃完水饺就开始拜年了。
  拜年一般先是给自家的老人磕头,这一磕,晚辈尽了孝道,长辈也体味到了子孝媳贤,说不完道不尽的骨肉亲情皆包融在这一磕之中。先是给本家本院的老人磕头,再接下去,便轮到了街坊邻居了。拜年的人,进门啥也不说,低头便拜:“大奶奶,给您老人家拜年啦!”遇到堂屋中堂上挂祖的,先磕三个后,再给每一位老人磕一个。如果是在大街上碰见该磕头的人,就干脆在他跟前就地一趴,撅腚就磕:“三大爷,我给您磕这里了,你来拾吧!”磕头者,满面春风;被磕者,心花怒放。在外谋事的,在外居官的,回乡省亲,照磕不误,一来表示请安和祝福,二来表示对老人的尊重和崇拜。
  我们弟兄两人在父亲的带领下,先到爷爷奶奶家去拜年。进了堂屋后,我们就按照长幼顺序依次跪下,然后就根据自己的称呼七嘴八舌地喊开了:爹娘,爷爷奶奶过年好!等爷爷奶奶回礼“好、好、好”之后,就开始磕头、站起身作揖,这就算是给爷爷奶奶礼行完毕。拜完年后,爷爷就给父亲让烟,给我们发点糖果。我们稍坐片刻,就从爷爷奶奶家出来, 向本家的老人大爷爷大奶奶、二爷三爷家一路地拜过去。最后才回到家中,我们兄弟两再给父母拜年。然后由父亲带着我兄弟两个,再给村里一些年龄大辈分高的老人一一拜年,全村一共三百多口人,需要去拜年的大概有二十多家吧,等拜完年后,东方已出现鱼肚白。一些辈分比较高的人家,拜年的晚辈比较多,全村人机会都要去拜年。往往前一拨拜年的刚走,后一拨紧跟着就又到了,一拨接一拨,熙熙攘攘应接不暇。
  拜完年后,衣着一新的孩子们就可以放炮、嬉闹、串门子,并且在初一到初三的三天中不用担心遭受大人的责骂。也正是在此时,我们懂得了长幼有序、尊敬老人的道理。上初中以后,我渐渐地开始厌烦过年。这时,糖果对我已不再有诱惑力,放鞭炮成了狗大般的孩子们的事情,我对疯玩也兴趣不。我天生就不喜欢交际,对于串亲戚更是颇为头疼的,而磕头拜年简直就是一种“刑罚 。
  不过,在这一天里,无论地上堆积有多厚的诸如鞭炮的体衣、尘土、果皮纸、瓜子壳、花生壳、果皮和甘蔗被咀嚼后的残渣等,都不能及时去打扫的,否则会冲撞了一年的财运,只有挨到了初二才能清扫这些有碍观瞻的垃圾。
  爷爷九四年去世后,每逢大年初一,我们就给奶奶拜年,自从我结婚,后来有了孩子之后,父亲已经年过四十,父亲就不再带我们去挨家拜年了,他只给奶奶拜年后就坐在座位上陪老人家说话。以后,奶奶也无疾而终,以后的以后,我就接过父亲的“帅印”,带领弟弟沿村里给长辈拜年。再到后来,弟弟也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后,我就更开始害怕过年了。尽管物质条件已大大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也不怕花钱,不烦应酬,但我确实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在一年年地日渐衰老了。
  以后,每年的除夕之夜,我都要正正规规恭恭敬敬地给日渐年迈的爹娘磕一个响头!孝敬老人不忘本,再说平时不在身边尽孝,过年时磕一个头是不应该免的。每次给父母磕头拜年的时候,眼里像蒙着一层潮湿的水雾,都会想哭,眼泪直打转,但就不愿让他流出来,不想被看见。我虔诚地跪下,“先给爹拜年”磕一下;“再给娘拜年”,然后再磕一个头。眼不由自主的再次红了,然后是站起,转过头,装做若无其事的到镜子面前梳头发。他们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也很是激动吧,或说感动。我的孩子也笨拙地跟着我学磕头呢,这就是“老猫坐房檐,辈辈往下传”啊。
  在时序的变换中,孩子在一年一年地长大,可是我们的父母却过一年就老一年, 也就少了一年。看着父母的白发越来越多,日渐衰老,也就少了一年在世上过活的日月,我们作为晚辈的,怎能不黯然伤心呢?
  
23 个回复 | 最后更新于 2017-07-18
2017-06-13   #1
  李兆庆先生,久违了,望常联系
2017-06-15   #2
  好味道。红。
2017-06-22   #3
  看望并支持!祝新年快乐!
2017-07-09   #4
  渲染,年的氛围,
  勾兑,年的味道。
  问候李老师,新年快乐!
2017-07-13   #5
  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浓!祝春节快乐!
2017-07-16   #6
  勾起很多回味 小寒大寒又一年 现在淡多了
2017-07-16   #7
  年味。
2017-07-17   #8
  年味,我已经闻到了。兄弟把俺的胃口挑起来了。
2017-07-17   #9
  作者:粱粟 回复日期:2011-01-06 10:55:30 
  
    勾起很多回味 小寒大寒又一年 现在淡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的,现在的年和以前的年有点区别了:)
  
  作者:我是奔哥 回复日期:2011-01-06 11:54:31 
  
    好味道。红。
  ————————————————————
   谢奔哥:)
  
  作者:眉山周闻道 回复日期:2011-01-06 12:23:27 
  
    年关将近,文字写出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大年!
  ————————————————————————
   问候周版,过年好:)
  
  作者:邬海波 回复日期:2011-01-06 12:53:10 
  
    年的味道是越来越浓了。
  ——————————————————————
   是的,年关将近:)
  
  作者:张谋 回复日期:2011-01-06 12:59:53 
  
    年就要来了:)
  ——————————————————————
   呵呵,看见了:)
  
  作者:项丽敏 回复日期:2011-01-06 16:18:43 
  
    年味。
  ——————————————————————
   丽敏好:)
  
  作者:赵启杰 回复日期:2011-01-06 16:47:18 
  
    年味很浓啊!远离故乡,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
   老大好:)
2017-07-17   #10
  这篇美文是送给我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2017-07-17   #11
  年关又到了,兆庆又可以体验这样的情景了!
2017-07-17   #12
  年关将近,文字写出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大年!
2017-07-17   #13
  随着笔触,又重温了一遍家乡的年味!久违的感觉,温暖,亲切,祥和!
  
  春节快乐!
2017-07-17   #14
  年就要来了:)
2017-07-17   #15
  老猫坐房檐,辈辈往下传。
  :)
2017-07-17   #16
  李老师好文,赶紧的顶起来哦!
2017-07-18   #17
  年的味道是越来越浓了。
2017-07-18   #18
  年味很浓啊!远离故乡,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2017-07-18   #19
  在时序的变换中,孩子在一年一年地长大,可是我们的父母却过一年就老一年, 也就少了一年。看着父母的白发越来越多,日渐衰老,也就少了一年在世上过活的日月,我们作为晚辈的,怎能不黯然伤心呢?
  -------------------------------------------------
  为人之子,孝字当先。
  
  为你的一片孝心感动,好男儿!
2017-07-18   #20
  学习了,仪式感,是过年给我的印象。
2017-07-18   #21
  在李老的文字中感受别样的年味,问好!
2017-07-18   #22
  xiading zhaunfen
2017-07-18   #23
  过年了,祝新春快乐:)

登录后方可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