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点津-小说阅读之主旨意蕴 观点态度

2019-12-04 14:59:28

作者:张悦群
  
  【指点迷津】
  
  主旨意蕴
  
  一、探究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例1:文段见环境描写例1.
  
  “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为探究题,答案开放程度较高,注意从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三个方面选择一个方面考虑。主题涉及小市民习性、人际关系、上海文化等,结构关注线索、故事的展开和结尾,象征要挖掘“洗澡”的多重意蕴。
  
  答案:观点一: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意蕴含蓄、多元。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技法总结:
  
  1.挖掘主题的方法
  
  (1)从小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2)从小说的标题入手。小说的主题还可从小说的标题入手进行分析。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3)联系小说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从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如2009年浙江卷《魔盒》要求写一句话揭示主旨,就要结合小说题目和情节,把握“魔盒”蕴藏的深意,抓住后面“贝格斯太太”的话来概括主旨。
  
  (5)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
  
  2.答题模式
  
  通过叙述……的情节或对……的描写,揭示……的现象或反映人物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或揭示人性真善美、假恶丑,或揭露、批判、讽刺……的现实(或赞扬……),或告诉……的道理,或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探究意蕴
  
  例2:文段见人物形象例3.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文学作品的意蕴一般要从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发掘;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只把自己的观点定位在“平常人的寻常事”,虽也探究,可能得分不高,因为这种答案本身就说明了该生的阅读鉴赏和探究水平的低下。
  
  答案: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
  
  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
  
  技法总结:
  
  小说探究题的探究点多种多样。不同的探究点,有不同的探究思路和答题要求。
  
  1.探究人物
  
  (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①提出观点。
  
  ②选准探究角度(情节、主题)。
  
  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某某为主人公的依据。
  
  (2)探究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
  
  ①根据文中相关的内容指出人物的身份。
  
  结合文中相关的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探究情节及结构
  
  (1)探究情节。
  
  ①表明观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②从人物身份性格、情节的安排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2)探究结构。
  
  ①表明观点。
  
  ②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结合文本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
  
  3.探究主旨
  
  (1)表明观点。
  
  (2)通过分析人物身份性格及人物间关系、情节安排与社会环境来分析小说主旨。
  
  4.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1)审清题意,明确探究方向。
  
  (2)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
  
  (3)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相关的背景分析归纳。
  
  5.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1)表明观点。
  
  (2)到文本中寻找证明观点的依据并围绕观点加以阐述。
  
  (3)有时既需要联系文本,又需要联系社会背景,寻找答题的角度。
  
  [技巧归纳]
  
  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及内涵的心理和人文精神,需要认真研读文本,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认真分析。阅读、答题时要从这样几个角度入手:
  
  1.整体阅读、科学分析,从宏观上进行艺术感受与把握。把握住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2.注意标题和体裁。要分析小说的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注意小说这种独特文体的特征。
  
  3.抓关键性的语句。作品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最能说明问题,帮助我们把握探究方向。其中最主要的是抓“文眼”,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韵味深长的语意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都值得关注。
  
  4.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相关情况。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产生总要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家的写作动机、人生态度、秉性气质、写作经验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知人论世可以为我们找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5.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
  
  6.注意分析方法。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赅全;要辩证统一;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7.注意思维的整合。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整合的过程,要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揣摩,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失误。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小说的灵魂,代表着作者的观点态度,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思想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思想内容。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思想或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思想内容或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思想内容或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3.思想内容或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例3:文段见故事情节专题提升一。
  
  小说中“怀念”的究竟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对主题作深入的分析。
  
  答案:小说表层写对往昔雨的韵味和境界的怀念,进而表现过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更深层次的是,现在经济发展了,环境的变化造成人人封闭,缺乏沟通,人情味的缺失带来人的心灵的孤寂和苦闷,作者对此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心态具有当今社会的普遍意义;当然,作者在满怀失望的同时,还表达了对往昔强烈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技法总结:
  
  1.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2.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回眸经典】
  
  一、(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晚秋
  
  【亚美尼亚】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6.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氛围)
  
  【解析】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⑥照应标题。
  
  17.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
  
  18.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案:(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使然;②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③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④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⑤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
  
  (2)会据为己有。理由:①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②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③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④周围没人为瓦萨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⑤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据为己有。
  
  二、(2011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试题答案】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本试题分析作品的结构,侧重考查学生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整体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梳理小说的脉络,就要概括小说的情节。梳理小说的脉络,可以从5个角度去进行:(1)情节角度,即本题答案的事件发展角度:谈卖鸟笼-拒卖鸟笼-赠送鸟笼-酒醉鸟笼;(2)人物角度,即本题答案的主人公心里变化的角度:期待好价-信守约定-慷慨赠送-喜极而悲;(3)事发空间变化的角度,巴氏家空谈卖鸟笼-蒙氏家无奈送鸟笼-球房酗酒悲欢为鸟笼;(4)事发时间的角度,午饭后空谈卖鸟笼-放学后无奈送鸟笼-天黑后酗酒悲欢为鸟笼;(5)还可以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至于采用什么角度概括梳理,在实践中,根据具体的需求或要求,具体分析和概括。此外,本题要求“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就是要抓住核心词语进行概括,叙事要素可以不全面。
  
  1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试题答案】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欣赏评价)
  
  【试题解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中作者介绍,“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和老大夫的感叹“蒙铁尔可真有钱啊!”可知蒙铁尔有钱,是个财主;在对待家人上,蛮不讲理,武断专横;在处理买鸟笼问题的上,毫无商量余地,手法简单粗暴;在鸟笼的去留上,“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买不可以,免费送可以,别人对鸟笼很感兴趣,他却无动于衷(只关心财物),房子堆满实什物,黑洞洞的,这些都说明蒙铁尔的吝啬;在与别人沟通上,他们“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说明他冷漠;他只关心金钱,不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说明他缺乏爱心;在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蒙铁尔坚持己见,“毫不妥协”,说明他很固执;在情绪情感方面,性格暴躁易怒。
  
  1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试题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试题解析】本题品味精彩的语言,就是要侧重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鉴赏。但是本题品味的是人物对话,这与一般文彩语言的品味稍有不同。从内容看,这句话写出了鸟笼的精美;从语言形式看,这句话运用了夸张、比拟(拟物)的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人物言语心理看,这句话反映了老大夫的心理,他赞美鸟笼,是想买下鸟笼。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试题答案】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手法,人事景物的描写方法各有差别,所以首先要看描写对象是什么,然后再确定其使用的手法。本题画线②处鉴赏的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常常有四种角度:一是常见人物塑造4手法(肖像(包括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二是正面和侧面描写,三是细描和白描。四是表现手法。所以本题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等。
  
  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本题强调的是在情节上作用,是推动情节发展。如果回答成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文章手法方面作用,文章主题方面作用都是错误的。
  
  1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试题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试题解析】这是对小说情节的结局进行个性化探究的试题。探究的角度主要有从情节波澜性的角度,从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的影响和塑造角度,从小说主次人物关系的角度,从主题的表达与深化角度,从环境影响或典型性,从使用的手法角度,从叙事的合理性角度,从作者写作意图落实角度,从读者阅读心理的角度等探究。这是开放性试题,但要言之有理。
  
  三、(2011陕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亳升,共需300毫升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爸爸是0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流交会,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
  
  【热身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乡的五月
  
  □金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窸窸窣窣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名化验员。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父亲终于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说:“我来拿吧。”
  
  父亲说:“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为啥?”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700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500多块,行不?”
  
  父亲这才说:“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无奈地点了点头。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娃,回去吃饭。”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我来拿。”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2010年第6期)
  
  1.小说结尾写道:“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郭木匠
  
  斧子是个能人,从小就是。
  
  斧子是家中老大,下面一溜弟弟妹妹八个,他只能在十岁那年退学。斧子看看家中里里外外没件像样的家什,就想跟着绝户五爷学打草鞋。五爷不想把吃饭的手艺让出去,冷个脸不说话。斧子去清水河的冰上撬开一个洞,蹲在那里等。等来两条鲤鱼,每条一斤多重,晚上提到五爷家。五爷尿盆还没拿进来,斧子将鱼放进水缸里,返回身去茅厕里拿尿盆,放到五爷炕脚。五爷说,小子,明晚来,跟我学打草鞋!
  
  两个月后,斧子草鞋打得像模像样。拿到集市去卖,都来买。小孩子的草鞋上都染几线红,呈燕子状或小狗小猫样,讨人稀罕。五爷说,这斧子,人精!
  
  斧子用草鞋钱给娘买针头线脑,给爹买烟叶。每次买烟叶,也都有五爷一份。
  
  斧子十五岁,清水镇回来了外出十年靠手艺挣钱的杨木匠,嫁姑娘娶媳妇的人家请了去,好酒好烟好饭食招待,还要看杨木匠脸色。斧子要拜杨木匠做师父,顶着大雪在杨家门口跪了一天。杨木匠怕招人骂,只得应下。
  
  杨木匠多了徒弟,日子更滋润。饭有人做,衣有人洗,尿盆有人倒,烟叶有人买。他爱吃小鲫鱼,小徒弟也能去清水河里捉,不让他断顿。只一件,杨木匠不用的边角料,斧子总舍不得丢,花番心思用上。背着主家看不见,杨木匠骂过打过,不管用,只好随他。
  
  斧子十八岁,三年师满,不愿走,瞅着杨木匠手边的画笔。杨木匠说:“咋了,这个也学?猫教老虎还要留一手,我还指望这手艺吃饭呢。”杨木匠送走这个倔头倔脑的徒弟,虽然没人侍候了,却也好像松了一口气。谁知一年以后,竟少有人来请自己做家具。一晚,杨木匠坐在院子里喝闷茶,听街上人跟斧子打招呼:
  
  “郭木匠,打的家具真结实,姑娘婆家都说好!”
  
  “郭木匠,明年我外甥结婚,让我先告诉一声,到时候请你。别忘了啊!”
  
  斧子就答:“结婚的家具我可不敢打,我不会描金花,还是让你外甥请我师父吧。”
  
  那人说:“金花好看是好看,咱怕用不起。小家小户,省着过呀。”
  
  徒弟抢了师父的饭碗,杨木匠骂一声“白眼狼”,恨恨一跺脚,喝个酩酊大醉。第二天醒来,刚在院里梧桐树下泡壶茶,院门吱呀一声,斧子提着两盒精致的月饼进来。见杨木匠坐木凳上慢条斯理地喝茶不理他,也不难为情,将月饼轻轻放石桌上,双膝跪地,磕两个头:“给师父请安了。”又从腰间解下一个布包,“秋了,怕老寒腿整治师父,给您买了条狗皮护膝,裹着膝盖少受罪。”见杨木匠不说话,放下东西,走人。
  
  那日杨木匠去姑娘家,见姑娘家新做了时兴的衣柜,还没有上清漆。正要开口骂,姑娘看出了颜色,赶紧说:“爹,我本来要请你打衣柜,师兄怕累着你,抽空给我打了。这不,您说的木料,他除给我打个衣柜,还多打出一个饭桌。就是差您的金花,师兄说这活儿他做不来,等您给描上呢。”
  
  杨木匠左瞅瞅,右看看,心里叹一声,这小子,比自己打得精致结实,还省木料。那心里的火气,不觉慢慢消了。
  
  后来,乡里乡亲拿着木料都来杨木匠家。杨木匠和斧子已将西厢房腾出,成了专门加工家具的地儿。斧子做大头,杨木匠只打墨线,量尺寸,再将打好的家具描几枝淡雅的金花。工钱呢,五五开。有人替斧子不平,做的活儿多,凭啥拿钱一样多?斧子笑笑说,我师父那笔金花,让家具有了精气神儿,我描不来。
  
  杨木匠六十大寿那天,喝醉了。到底是老了,这一醉竟得了偏瘫,半年后才歪歪斜斜拄着拐杖站起来。走到西厢,斧子正在棺材上描金花,还剩最后一笔。斧子见师父进来,吃一惊,讷讷站一边不说话。
  
  “斧子,啥时候学会的?”
  
  “……跟着您老学徒的时候会的。”
  
  “咋一直没描呢?”
  
  “怕您老生气呢。”
  
  “咋这就不怕我生气了呢?”
  
  “五爷要咽气了,想要描金花的棺材。”
  
  杨木匠脸色就缓和下来,从斧子手中接过笔,把最后一笔填上。
  
  有男人来看家具,刚好撞见,忍不住夸赞:杨木匠,把吃饭的家底都教给徒弟,好心胸哟!
  
  (选自《百花园》2009年第11期上,作者郭凯冰,略有删改)
  
  2.请结合小说情节、主题,探究一下作者以“有男人来看家具,刚好撞见,忍不住夸赞:杨木匠,把吃饭的家底都教给徒弟,好心胸哟!”为结局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印度)拉斯金?邦德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为这位姑娘送行的夫妇可能是她的父母,他们似乎对姑娘这趟旅行放不下心。那位太太向她作了详细的交代,东西该放在什么地方,不要把头伸出窗外,避免同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不知道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
  
  “你是到台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是啊,这是常事,眼明目亮的人往往连鼻子底下的事物也看不到,也许他们要看的东西太多了,而那些看不见的人反倒能靠着其他感官确切地注意到周围的事物。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我的姨妈在那里接我。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我问。
  
  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这是常有的现象。”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
  
  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
  
  ……现在我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
  
  “那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你注意到了吗?”
  
  3.小说中的我和列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两人似乎都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你对此如何评价?结合文本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赤贫魅力测试
  
  □严歌苓
  
  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那是一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要误课了。
  
  这时我已在地铁入口,心想,不如就做个赤贫和魅力的测验,看看我空口无凭能打动谁,让我蹭得上车坐,赊得着饭吃。我惟一的担心是将使芝加哥身怀绝技的扒手们失望。
  
  “蹭”上地铁相当顺利。守门的黑女士听说我忘了带钱,五个一寸长的红指甲在下巴前面一摆,就放我进去了,还对着我的后脑勺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我一天要说九十九个‘不’,才说一个‘是’呢!……”
  
  她笑起来,有心笑得很狰狞,像个刀下留人的刽子手。
  
  12时59分下课,很想跟同学借点午餐钱,又怕他们从此跟我断绝来往。
  
  开学那天,一个大龄男生借了一位女同学9块钱,下面就出现了一些议论。所以,我打消了借钱的念头,饿死也得为我们大龄同学们争气。
  
  所有同学都进了校内那个廉价餐厅,我只好去校外昂贵的一家意大利餐馆。
  
  一个意大利小伙子过来在我膝盖上铺开又硬又白的餐巾。我点了鲜贝通心粉,吃最后几根时,我开始在心里排演了。吃不准笑容尺度,但不笑是不可以的,人家小伙子忙了半天,至少该赚你一个笑吧。我眼睛盯着账单,手漫不经心地在书包里摸那个丢在我卧室枕边的皮夹,然后我已经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地站起来,浑身上下逐个掏口袋:“灾难啊!”我说,“我的钱包没了!”
  
  小伙子瞪着我,他耐人寻味地看着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表示遗憾:“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
  
  我表示非常难过,如此白吃,还吃得那么饱。他连说可以谅解,都是扒手的错。他拿了张纸,又递给我笔,请我留下地址和电话。
  
  我说这就不必了,明天保证把饭钱补上,连同小费。他还是坚持要我的电话号码。
  
  写完后我抬头笑笑,这一笑,魅力就发射过分了,因为他眼神一下变得楚楚的,问:“平时可以给你打电话吗?”我打着哈哈,说可以可以。
  
  我打算徒步回家。
  
  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街道,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一步都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
  
  很快我放弃了,跳上一辆巴士。
  
  一上车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