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不能画地为牢

2019-11-28 18:39:05

据报道,今年,300名上海学生可以不参加高考,而是通过“面试”直接入读复旦大学。此举是复旦大学经批准,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实现人才多样化选拔、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进行的全新探索和试点。

复旦大学招生改革颇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味道。应该说,这是一个发展趋向,点亮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号灯”,具有积极意义。但不难看出,此次地域性的试点,却是300名上海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恐怕,这个“社会、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是上海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话题。

因为,复旦大学不是上海的复旦大学,是全国考生们的大学。而大学,有容乃大。探索和试点应该本着这个基础,这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

对此,专家担心的是“有可能将带来本地区内高校之间争夺生源的矛盾,导致校际不公平。”其实,在搞地域性的试点时,又添加了一种不公。可否这样说:“面试”直接入读复旦大学的域性的试点,存在着地区歧视?这种以省市自治区为计划单位来配置高考资源的“面试”招生,对全国高校起什么作用?

看来,上海的复旦大学以试点为“名义”,让籍贯决定命运的做法,在画地为牢,试点时“肥水不流外人田”。那么“面试”招生的积极意义打了折扣,其公正公平性必然让人产生怀疑。

全球最不可思议的创意最纯净的人体彩绘

此次地域性的试点的招生改革,显然缺乏开放,缺少自信,缺少一种博大精神。在国外大学,如哈佛,这所全美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迄今已培育出6位美国总统、29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7名普利策奖得主。“哈佛的课桌”,可以放得下一个美国。我们的复旦大学的课桌,为何只放得下一个上海?

复旦大学应该给全国的高考生更多的契机与缘分,这样,“学校自主招生,学生自主选择”,让自主招生真正“自主”,更有内容和质量,而其它都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