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2019-12-04 16:03:34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某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给了我很好的启示。看起来,这种课堂教学平白无奇,课堂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对疑难问题通过小组活动,兵教兵等完成,教师除了时时点播引导以外讲的很少,但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我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学习为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正是洋思人的高明之处。本人从事一线数学教学多年,体会颇深,我认为:

  一、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精心设计的问题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人教版)“9.4课题学习利用不等式关系分析比赛”一课时,我把例3改编成:

  篮球联赛中,四中队与二职中队要争一个出线权(出线者参加县级篮球赛)四中队目前的战绩是17胜13负(其中有1场以4分之差负于二职中队)后面还要比赛6场(其中包括再与二职中队比赛1场);二职中队目前的战绩是15胜15负,后面还要比赛6场。

  讨论:(1)为确保出线,四中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至少要胜几场?

  (2)如果四中队在后面的比赛中3胜3负未能出线,那么二职中队在后面的比赛中的战绩如何?

  (3)如果四中队在后面的比赛中胜4场,那么什么情况下它一定能出线?

  这样把问题进行改编,使数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乐于.接授并参与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注重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参与动机,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作出评价调控。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不断地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把教与学过程很好地统一起来。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教师要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案找出来,并能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着眼于诱导,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保持旺盛的学习情绪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要着重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科学得体,就可以促进学生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就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自学分析、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能力强一些的学生能用多种办法去解决一个问题,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读、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

  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的、愉悦的、和谐的、平等的氛围,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构建良好的操作平台。许多教师忽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教师不教会学生阅读,他明天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量,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目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倡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四、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分析、结合、归纳、类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究过程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如创造问题情景,利用教材中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等特点,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并伴随相关的情绪体验,发展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帮助学生自主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设疑即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追根问底,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质疑,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当学生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时,教师加以肯定和鼓励,可以采用交流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启发,触发思维,寻求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好学甚解,凡事多问的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罗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