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普及教育:应提倡学以致用

2019-11-08 10:13:46

在当前计算机普及工作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有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照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学习模式照搬到社会,这就造成一个误区。

到书店去买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书,大多数都是先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二进制、计算机的构成,然后介绍DOS命令……许多从未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一下子就被搞糊涂了,感到计算机太难学,甚至打退堂鼓。

有一位文科院校的老师在一个会上提出一个问题:搞文学的人不学二进制行不行?我觉得这位文科院校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应该区分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区分大学教育与社会教育;区分计算机研制人员和计算机应用人员。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学计算机要学二进制,许多人对此已习以为常,等级考试也要考,要求 初学者会进行不同数制的转换,转换完整数还要转换小数。

类似这种不照顾广大初学者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比比皆是,例如不少书在介绍计算机工作原理和组成后就介绍"DOS命令",罗列出几十种DOS的内容命令和外部命令,逐一介绍其功能。可是学习者此时连什么是文件都不知道,没有自己建立过一个文件,却要学习文件的复制、删除、改名、存储……还要学习子目录和路径,使人感到如同腾云驾雾一般。许多书在介绍完DOS命令后才介绍文字处理、表处理和数据库知识的。不少人问:为什么不把次序颠倒一下,先学习文字处理,对文件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学习DOS命令呢?

又如,有不少介绍软件使用的书,像字典一样按菜单的功能,作为介绍的体系。但是,初学者在看完这些功能介绍后,还不知道应该如何入手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应该提倡从任务出发,教会读者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某项任务。

许多书采用的叙述的问题的三部曲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我写书的方法是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新的三部曲: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归纳出必要的结论和概念。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在不少地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一般后个别;先抽象后具体。这种方法对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和某些专业可能是适用的,但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和社会广大初学者是不适合的。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我说,他想学计算机知识,认为应从原理学起,就买了一本《计算机原理》,结果愈学愈糊涂,最后半途而废。他问我应该怎么学?要学哪几门课?我回答说,你学习的路子错了,对广大计算机爱好者来说,计算机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应当提供学以致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有人说,学习应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对于学校中某些理论课程,这样要求无疑是必要的,不能不求甚解。但是,对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尤其是计算机操作,就不一定要求什么事情都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有人问:"为什么一按鼠标就出现一个对话框?"对这个问题当然也可以讲清楚,例如讲"这些都是由程序驱动的,这些程序是人们事先设计好的,一按鼠标,程序就执行了"。但我想没有必要事事都这样讲。人们只需承认它,会正确操作就可以了。

学习驾驶汽车,只需知道踩油门车会走,转方向盘车会转弯,踩离合器能换档,就足够了。人们不必知道汽油在汽车中的流动速度,在汽缸中燃烧时产生多大压力,又怎么将活塞的直线运动转换成车轮的圆周运动……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怎样学习计算机技能很有启发。我常想,现在不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人都能驾驶汽车或拖拉机,如果要求他们都先学习汽车和拖拉机的原理才能开汽车或拖拉机,那么90%以上的人都开不了车。

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应当注意到一种"二八现象",即许多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其中20%足可供80%的人(初学者和初级应用人员)使用,而其中80%的功能只是20%的人(高级应用人员和专业人员)设计的。在进行计算机普及时,决不能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开始能把20%讲清楚就不错了。在学习者有了一定的使用基础之后,再逐步掌握其余80%的功能。

我认为在当前众多的培训活动中,有两个项目值得推荐:

一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T)"。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个是强调技能而不是侧重理论知识,考试形式是上机操作,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指定的作业任务,就算通过。第二个是模块化。根据各种职业和岗位的需要,设置若干个模块由考生任选,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需要指定工作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模块。这种培训和考试的目的是直接推动计算机的应用。

二是由北京计算机教育培训中心去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面向未来--计算机技能培训"和"迎接新世纪--计算机技能培训"讲座,也体现了普及计算机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讲座只介绍操作技能而不是系统的理论课程,只讲"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讲座内容分设若干模块,每个模块介绍一种应用知识或一种软件的操作技能,由观众自由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