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研究

2019-10-25 15:51:06

  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这是新课程理念给广大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它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倡导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身的学科特点的影响,致使相当多的教师一时间很难在这种“变化”中尽快转变角色,从而难以适应新课改要求,不知道何去何从。

  一、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兴趣

  虽然我们的教材改革不断深化,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设置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原理,且与现实生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但是仍然有部分较强的理论性知识,让学生“云里雾里”。面对如此集中的术语和对社会常识知之有限的学生,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成了教师们的首选。教师一张嘴,学生一支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读一下”“划一下”“背一下”的“三下子”教学方式使学生“懒”得思考,缺乏学习的兴趣,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真正寓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应对中考,教师要求学生记大量的题,有的甚至出现全家帮助抄题的可笑一幕,考试就成了“考教师和家长”。问其原因,教师说题“活”了,学生说题“难”了,其实是方法问题。

  2.单一的评价形式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形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应试”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的思想品德课德育的作用,成绩评价制度也使教学变了“味道”。我们都知道,分数高并不意味着品德很高,教师不能采用更多的评价方式来客观地评价学生,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议与措施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了态度和行为,也决定了事物的成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等。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难以发挥,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还没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教师习惯对学生直接灌输课程中的内容,学生学到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背诵上,不能真正影响他的行为。因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真正领悟教材内容,不解其意,不明其理,也就不能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相信学生是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才能实现德育与成绩双赢的目的。

  2.转变教法学法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使学生改变过去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增长知识,也要注重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时间,再通过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3.注重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法。新课改后的教材淡化了纯知识性、概念性的理论,紧密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这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多从现实事例入手,克服纯知识性的讲解,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活动,不仅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也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4.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长期唱“独角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从而影响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电视、录像、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下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和生活的主人。

  例如,在讲《依法参与生活》一课时,由于生活学生平常很少接触。我先播放时下谈论最多的“美国总统大选民众火爆参与”的视频,从而引出我国人民在生活中的权利,通过图片、动画引出行使监督权的途径,并使学生了解应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行使权利。通过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多媒体,通俗易懂地突出了重点,深入浅出地突破了难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一点来讲,现代信息技术因其本身特有的功能和趣味性,确实有着独特的魅力,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发展。

  5.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对评价作用的重要要求。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检测,也应有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情感态度的评价。客观全面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从多角度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还能提高学习热情,能够真正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作用,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应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权利,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要求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鼓励学生更多地看到别人的长处,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应意识到没有真正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在这样的学生观的引导下,就使得教师对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所以,教师要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