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教学重点是课堂有效的前提

2019-11-13 16:40:48

  作者: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徐金国

  推门听课,听了一节八年级的《敬业与乐业》。因为是一堂家常课,所以,课堂基本上也就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面貌。

  课堂教学的简单呈现:

  开篇直入课题之后,老师跟学生简要介绍回顾了一些关于议论文的文体常识,接着就开始学习课文。老师首先提了两个问题: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2.文章可以划分为几部分?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默读课文之后,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文章的中心就是敬业与乐业;文章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2-6段)分别论证了敬业与乐业;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学生完成上面的学习任务之后(暂且不说上面学生得出的答案是不是正确),老师接着就开始一段一段地分析课文。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执教老师紧扣住论证方法进行分析。接下来的课堂上就不时出现这种论证方法、那种论证方法。一堂课就在这样的状况下结束了。

  研讨交流的几个问题:

  1.这堂课假如不上,给学生自学是什么效果?现在,上了这堂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敬业与乐业》这一课教学的重点究竟是什么?

  3.围绕确定的课堂教学重点,这篇文本的教学内容究竟应该怎样确定?

  4.从这样的课堂呈现,逆推到我们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究竟有没有实实在在开展?效果如何?

  课堂改进的几点意见:

  1.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依据文本施教的课堂。首先,《敬业与乐业》这篇文本是大学问家梁启超的一篇演讲词。梁任公学识渊博,演讲中信手拈来,随处都是传统经典中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语言典雅,意蕴丰厚。所以,对于八年级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第一个任务当是积累课文中的美词美句。而课文后面的探究·练习的第三题制作资料卡片和第四题的背诵相关段落的设计,其实就是落实积累这一目标的体现。其次,《敬业与乐业》既是一篇演讲词,同时又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依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首先是本文的结构安排,开篇,引出问题(引论);主体部分着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论);最后,总结照应开头(结论)。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脉络,无疑应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再次,作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作者说理的逻辑非常的清晰,教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在逻辑,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最有效的思维训练,同时,对培养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主体部分在论述“敬业”时,作者按照“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敬业”的这样一个思维逻辑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2.有效的课堂一定是依据课程标准施教的课堂。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为了彰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属性,课标版教材都以人文专题组织单元,《敬业与乐业》这篇文本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道德修养”主题中的一篇,该单元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选文阅读,促进学生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本文的教学,如何在抓好语言、思维这个工具训练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好学与乐学”的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联系课文后面探究·练习的第一、第二题也正是落实这样一个目标的体现。

  3.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基于学生真实学情的教学。中考是我们整个初中教学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议论文阅读考查,也基本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认真研究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议论文阅读题,我们也会发现,静态考查有关议论文知识的题目,如,文章论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几乎已经在试卷中绝迹。议论文考查主要集中在考查作者行文的思路,作者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具有怎样的逻辑力量,作者的语言严密性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探究。基于这样的学情,显然像《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必须落实到语言思维训练和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唯有如此,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引发的两点思考:

  1.教学内容的确定,依然是一线语文老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拿到一册教材,拿到一篇课文,如何才能够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恰当的课堂教学内容,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基本功。而修炼这种基本功,最重要的还是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专业阅读和新课程理念的建立。现在我们教师敬业的精神已经有了,下一步关键的就是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阅读和教学反思,只有把这两个环节抓住了,课堂的效益才会有大的提升。

  2.学校的集体备课虽然已经形成了制度,也有了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组织形式,但集体备课要真正受到实效,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要改成教师的读书沙龙和文本解读研讨。提升课堂必须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