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12-10 17:25:11

创造性教育的集中点就是培养和训练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性智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它有着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不可推卸的责任。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而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听其自然可发展,也不是特开课程专门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根据所授课内容,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以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品质
  
  作为人们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精心设问,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活动,达到训练思维品质的目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很快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例如,在初三化学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首先展示一瓶二氧化碳,向其中放入一紫色石磊浸泡过的干纸花让学生观察。然后,注入适量蒸馏水并振荡,再让学生观察。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学生的疑问自然产生:二氧化碳中放入纸花先是不变色,加入适量蒸馏水后却能红色,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必然想对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进行探索。此时,教师即可让学生阅读讨论教材,并展开思考、分析、质疑。
  
  又如:在上到质量守衡定律时,教开始可设问: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吗?立刻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主题。然后通过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进行三个实验:(1)称量红磷与空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前后质量;(2)称量硫酸铜液与氢氧化纳溶液在敞口容器中反应的质量;(3)称量锌粒与稀硫酸在敞口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前两组学生得出天平仍然平衡,后一组学生发现天平不平衡了。教师又问:可否通过这些实验现象推断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只是可能相等吗?这时,学生的脑子里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思考。此时教师再问:第三个实验看到什么现象?产生的气体还在容器里吗?学生思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一个密闭容器再做此实验,最后所得结果与前两组是相同的。通过对实践现象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质量守衡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二、进行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的训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造性思维就其方法来说,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者紧密结合的思维,先直觉,后逻辑从而产生最佳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触问题时,允许学生通过原有的知识水平迅速、敏捷地进行判断,产生设想和结论,然后按问题的要求、顺序进行分析、推论,确定凭直觉出现的设想是否正确。例:有蓝色溶液A和无色溶液B,将两种溶液混和后,得到蓝色的沉淀,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得蓝色溶液和白色沉淀,请判断两种溶液中的溶质。教学中抓住思维的一刹那,蓝色沉淀部分溶解又呈现白色沉淀,可能是Cu(OH)2和BaSO4的混和物,因为Cu(OH)2是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的蓝色沉淀,而BaSO4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进而可推出A和B两种溶液中的溶质分别是CuSO4和Ba(OH)2。
  
  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关键和核心,它具有多端性、伸缩性、灵活性、新颖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不断反复交替的过程。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较多地注意收敛思维的训练,在引导概念或通过演示实验、设问等手段后,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没有注意到组织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和可能动性来分析、判断、引深推导,达到对问题准确的发现和深入的理解。其中利用结论开放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结论开放问题的特点是多结论或无固定结论,这类问题解法灵活、思路广,既有巩固、深化原有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批判性。例如,设计问题: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液体,其中一瓶是氯化钠溶液,另一瓶是蒸馏水,可用哪些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提出了下列方案:(1)分别将少量液体滴在玻璃片上,待水份挥发后有白色固体出现的为氯化纳溶液;(2)取等体积的两种液体分别称量,质量大的是氯化钠溶液;(3)分别取两种液体进行导电性实践,能导电的是氯化钠溶液;(4)分别取两棵青菜放入两种液体中,青菜会变蔫是氯化钠溶液;(5)分别测量两认体的密度,密度大的是氯化钠溶液;(6)分别品尝丙认体,味道咸的是氯化钠溶液;(7)分别取两种液体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氯化钠溶液。通过讨论这个问题,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在课堂中还可以设立思维发散点。如:在实践室制取气体时,什么情况下用制氧装置?什么情况下用制氢装置?那些问题可用差量法考虑?那些问题可用极值法考虑?利用积累的知识,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得出正确结论。同时使学生的学习形成零散——集中——发散的过程。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活动阶段。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但不可牵制学生。不要过分担心学生的自由讨论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甚至产生某些错误。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争论与探索去获得新知。当然,教师对学生的思索讨论可以适时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并及时为学生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例如,在氯气一节的教学中,一方面参与学生的讨论,另一方面及时把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当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自学讨论后,紧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气体制备方法,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室制取氯气并探索氯气化学性质的综合实验方案。经过这样的关键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四、选择扩散性习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主要是使学生养成多思的习惯,积极引导他们发散产生的东西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复习、整理,又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之灵活善思、思维扩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
  
  例,将a克物质放入b克水中,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大于B、等于C、小于D、前三都都有可能
  
  上题主要考查了溶质概念以及几种情况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如果不认真从几个方面考虑,就很容易选B答案。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a克物质当成溶液中的溶质。而事实上,这a克物质也并不一定就溶质。①当a克物质是含结晶水的化合物(CuSO4.5H2O)时,实际溶液中的溶质小于a,则答案为C。②当a克物质可以与水发生反应(如:CaO)时,实际溶液中的溶质大于a,则答案为A。③当a克物质恰好是溶质(如:NaCl)时,则答案为B。故经过周密思考,正确答案应为D。选择这样的习题,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思维,有利于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上阶段充分活动中已初步掌握了基础知识,积累了学习思考的方法,但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还把握不准,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轻重颠倒的现象。所以,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后加以辅导总结,突出重点、难点,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活动都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生从中获得大量的即时信息,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展智力与创造力。创造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中心环节,我们必须重视它,研究它,发展它,从而使它直接为培养新一代创造型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