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和浮力》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建议

2019-11-13 19:13:42

  人教版义务教育物理教材教材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的“运动及相互作用”的一级主题中的“机械运动和力”二级主题下,3条三级主题,下表中红色字表示。

  解读如下:

  (6)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压强的概念,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

  大连中考的力学计算题,将密度、重力、压强的计算纳入在一道题中,但是用小题分别质量、重力、压强,虽然在一道大题中,每一小题也是独立的,计算的要求比较低,属于基础题范畴。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为了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给出例6的目的就在于此。

  在新授课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教学,需要有具体的事例作依托,建议教师给出一些增大减小压强的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然后让学生判断属于“增大”还是“减小”再进一步将所有的例子进行分类,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7)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对浮力的学习,要通过探究进行,要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对于物体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标准》的要求是知道的层次,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综合性的浮力计算。

  浮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标准》中的例7是为了引起这方面的注意。

  例 小实验:使鸡蛋浮起来。

  小学科学课上接触到浮力,但是关于浮力的认识学生本身就比较模糊,浮力的教学难点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生活中对浮力的认识是不可靠的,有一些错误概念,如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二是浮力的问题自然涉及到受力分析,与力、密度、质量等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唯一。知识要求不高,但是能力的综合性要求强,这是浮力难学的第二个原因。

  建议:

  1、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浮力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对浮力的大小巩固加深,然后再进入具体问题的解决。解决浮力问题的时候,先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的事例如轮船、潜水艇入手,分析浮沉原因,然后在抽象到一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题。

  (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关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只需知道“流速大越的位置压强越小”就可以了,因为这里的要求是最低的,即“初步了解”。

  关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要重在用来解释实际问题,《标准》给出例8就是这个目的。

  大连中考容易以围绕这一知识点设计简答题,主要是知识点简单,重在用解释实际问题来考查分析、综合、应用能力

  例 制作喷雾器。

  例 小漏斗的口向下,细头含在嘴里,在漏斗口正下方托个乒乓球,向下用力吹气,马上松手。乒乓球不但没有落地,反而上升到漏斗口了,吹的劲越大,球越不会掉下去。

  来源:想想再说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