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教学目标 促进物理教学

2019-12-01 18:47:26

1 2 下一页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课要一清如水。达到怎样的目标,一个一个教学环节如何层层推进,要一清二楚。清晰,学生学起来头脑就清楚,不仅能学得知识,锻炼能力,而且在逻辑思维方面可获得良好的熏陶。教课最忌糊成一片,什么都教,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明白,使学生感觉到上课与不上课差不多或一个样,那就糟了。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重要原因在于教学目标不正确。

  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制定教学目标看起来简单,只有二三行字,其实不然,它是总课堂教学之要的工作,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是否具体,是否可行,影响课的质量,影响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实际上是熟悉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的过程,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过程,是筛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也是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于学科教学之中,提高有效性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是教学能力的锻炼与提高。那么,怎样研究、制定教学目标呢?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内容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具有政策性和操作性。

  1.明确培养目标

  研究、确定教学目标,要从全局和局部两个方面去考虑,局部服从全局,又体现全局。中学物理教学目标是根据中学教育总的培养目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制定的,是中学教育总的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服从和体现总的培养目标。

  一九九九年六月份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教育总的培养目标。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四有人才奠定基础,这就是中学物理教学活动的总目标,总出发点,总任务。

  从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及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来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许多重大的技术进步都是以物理学的发展为先导的。先生也曾经指出:“天文学、生物学、地学和化学四门学科,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都可以归纳到物理学和数学。根本的基础学科,就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物理学,加上数学工具。许多现代工程技术,也靠物理学和数学这两门基础学科作为支柱。所以物理学和数学也可以称为先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物理学是中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对完成基础教育总的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理解课程目标

  上海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从导言、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实施意见等方面对物理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做了具体规定。物理学科教育目标排在了重要的位置,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组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品德”的三维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从中学物理课程目标的三维立体结构来看,什么是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呢?雷树人先生一九八九年八月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应该符合下列“四个标准”之一:⑴物理学的主干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的预备知识;⑵适应现代生活,参加现代化建设普遍需要的知识;⑶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上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⑷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符合“四个标准”之一的,还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即符合初中或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特征,是他们可以理解,可以学懂学好的知识,才可以列为基础知识。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着重应该培养学生的以下四种能力: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实验是基础,思维是加工过程,运用则是目的。

  形成品德的教育目标要靠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来完成。中学物理教学应从自己的特点出发承担应有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⑴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⑵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习惯;⑶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⑷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认为: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即有内部联系的,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但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孤立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如果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协调的、互补的,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反之,整体功能就可能小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系统的整体功能,存在于三维立体结构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为了使整个系统发挥正常功能而避免负功能,就必须认识三维目标的内部结构,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教学实践中使这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优化组合,从而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3.研究教学目标

  要实现教学目的,总是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教学目标。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教学目的往往是物理课程、或者是一个单元结束时要达到的目标,可以称之为物理学科的终极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终极目标的子目标,是一节课的学习期间必须达到的目标,是终极目标的先决前提。

  研究教学目标,要注意抓特点。现行的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有两个特点:一是分认知、情感、能力三个领域分别作了要求;二是划分不同层次。科学知识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层次;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分为初步学会、学会、设计等不同的层次。过程与方法培养的目标分为感受、认识、运用等三个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分为体验、感悟、形成等不同层次。这样的规定,使教学目标更全面,也更具体,便于操作。

  二、深入分析教材结构

  教材是教和学的依据,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终极目标明确了,各个环节的阶段性目标也清楚了,就应当将这些教学目标与教材联系起来,吃透教材,洞悉教材的底里。于漪老师说:“教师要凭借教材教学生,教师自己对教材就须有透彻的认识,深入的理解,知之深,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如果若明若暗,教材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就会受损失。”

  分析教材,应该分析些什么呢?

  1.分析物理知识的基本功能

  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地体现在学科教材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特别注重对知识的基本功能进行分析。对物理知识的基本功能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⑴知识的理论价值:指物理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每个知识单元、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力的概念和能的概念,在整个物理学中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们象两根红线,贯穿于物理学的各个部分,把整个物理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⑵知识的应用价值:指运用知识去解决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时的功能,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例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作为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在物理学的各个部分有许多具体的体现形式,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

  ⑶知识的能力价值:指知识本身所含有的对人的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因素。如“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发挥知识的能力价值,对于深化活化物理知识具有极大的作用。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后续的一些较复杂的重要知识,如非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简谐振动以及电磁学、原子物理中的许多概念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其关键之处都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这个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教材中的关键知识,几乎都具有这种能力价值。

  ⑷知识的教育价值:即要挖掘出渗透于知识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因素。

  知识的传授只要得法,往往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培养能力、教导品德的特点是:春风细雨、点点滴滴;寓于知识、潜移默化;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各科协作、共同努力。分析教材,要抓住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规律和特点,对一个阶段或全程中知识、能力、品德培养的内容、要求,按照科学的次序进行组合和排列,以便有计划有序列地实施。

  2.判定知识的类型:

  根据安德森的分类方法,学科知识可分为三类:

  ⑴陈述性知识。如物理教材中的各种概念,规律等,其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了这些知识后能回答“是什么”。

  ⑵程序性知识。如推理按什么顺序?思考按什么顺序?解题按什么顺序等。其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了这些知识后能回答“怎么办”。程序性的知识在教学中通常不被重视,往往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获得,而不是教给学生。现在通常的“多做练习,熟能生巧”,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以达到程序性的思路。但实际上许多中等生和困难学生是无法生巧的。这是造成高中物理难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例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受力分析”知识就是一个程序性知识,其分析程序是:1)确定研究对象;2)分析物体受力,画出受力示意图;3)明确运动性质及加速度的方向;4)沿加速度和垂直加速度方向建立正交坐标系;5)分解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到坐标轴上;6)选择物体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方程,求解。很多教师在讲述这一知识时给学生举了很多的例子,逐个分析,但没有再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上述程序,使得很多中、下等学生只会比葫芦画瓢,物理情景一变换就无从下手。

  ⑶策略性知识。如控制与调节注意的策略、记忆的策略、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对学习的评价等,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回答诸如“为什么要按这个程序去做”,“学得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策略性的知识在教材中很少,是一种隐性的知识,需要教师在分析教材时注意挖掘,并潜移默化于教学过程中。

  3.确定教学起点

  一节课,通常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主要的学习任务(教学内容),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滑动摩擦力这节课,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相应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了本节课后,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怎样才算会判断?学生知道了什么就会判断了呢?怎样教,教什么才能使学生会判断呢?这就需要挖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认知结构,确定教学的起点。

  下表给出了会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这一教学目标的认知结构,经分析知道,虚线框中的知识学生是知道的,要使学生学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运动相对性,2)标出方向,这两个问题即教学的起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滑动摩擦力是一个陈述性知识,但会判断滑动摩擦力方向显然是一个程序性知识。明确了教学起点,抓住了中心内容,学生可以知道滑动摩擦力方向是什么了。这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归纳和总结,得到判断的顺序。即:1)两个接触物体对地运动速度不同时,若有摩擦,必为滑动摩擦;2)若分析A对B的摩擦力方向,取A为参照物;3)确定B相对A的运动方向;4)在B物上沿B对A运动的反方向画出滑动摩擦力方向。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具体到学科教学之中,怎样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呢?有的老师说我每天上课不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吗?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分析研究全体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是什么。他们的共同起点是什么,从什么样的共同起点开始实施教学。也就是按全体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根本原则。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