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2019-08-22 12:44:48

摘要:传统的物理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潜能被禁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实验能力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因此,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变到探究性学习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理学习;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概述
  
  (一)探究性学习的提出
  
  传统物理课堂是建立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基础上的。教师对学生和课堂有绝对的控制权,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学什么”、“怎么学”等方面却缺少应有的自主权。这种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虽然也会学到丰富、扎实的知识,但对学习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却十分不利。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风头正劲,探究性学习等一些全新的教学模式被大力倡导与成功运用,已经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既符合“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跟物理学科以前就提出的“STS”教育是一致的,它是素质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深化。在国外,许多教育家对探究性学习也有精辟的论述。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当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什么更重要得多。
  
  目前,初中物理课程正面临着一次大变革。新教材中已经安排了体现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内容。如:调查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研究用电器与电路负荷的矛盾,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问题。由此可见,未来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特别是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纪学校教育中的主要教学形式。
  
  (二)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其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那种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探究性学习便是这样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它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为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增添了新的内涵。
  
  (三)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比较
  
  项目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材料来源出自教师来自问题教学途径强调知识体系完整性以解决问题来聚集学习内容课堂要求要求教师清晰准确讲解要求教师提供资源培养气氛习题作用验证、巩固知识吸附知识
  
  二、如何引导学生在物理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变知识传授为科学研究,让学生探索学习传统的物理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思维的启发;重结论,轻过程;重分数定位,轻智慧开发;重知识量的灌输,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究其因,是受大纲、考试方式、考试内容、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影响。这一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在以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重点的考试中,成绩可能也很出色,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就稍逊一筹了。传统的物理教学就遭遇了“高分低能”的尴尬。而探究性学习则是集知识学习与方法掌握、能力提高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物理知识,并让学生经历科学家那样的探索过程。为此,新教材中将许多科学家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记叙、描述下来,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揭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和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推导、欧姆定律的得出等。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这种“过程领域”的教学,并适时地总结出科学家们研究问题时常采用的方法,比如:控制变量法、分析归纳法、等效法。再如: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物理实践活动《热水瓶中所盛开水的多少对瓶内水温变化关系的研究》,它就是物理教学中“过程领域”的一个升华,这项活动由学生自己分析,设计出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器材,自己记录数据并得出结论。其目的有二:一是教学生探索热水瓶盛多少开水可使热水瓶保温效果最好,二是引导学生学习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影响保温效果的其他因素。这个活动使每一个学生“身临其境”,参与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他们所获得的能力远远超过了课本知识本身。
  
  (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发现学习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究性学习是给学生造疑,并引导学生解疑。它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现象的本质。它的开放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因为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抑制了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目前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解轻实验的现象。即便进行实验,也多做验证之用,致使实验的探究性、严重不足。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物理学中的实验,并尽可能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科学”。譬如,学习《欧姆定律》一节,学生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后,问:这三个物理量存在何种关系?如何用实验研究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否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考虑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实验的步骤、数据的处理等问题,这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像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可见,探究性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学生不但能从中发现知识,而且还能从中发现方法,掌握技能。探究性实验需要学生用脑子去思考,用身体去感受,用心灵去体验,能使学生的身心与探究过程充分交融,有利于将探究行为内化为技能和方法,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源于课本,走出课堂,让学生创新学习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喜欢刨根问底。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特长,我们如能顺应学生的这些本性,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传统的物理教学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和短视效应,非课本内容不讲,非考试内容不学,致使学生缺少施展个性与发展自我的机会。而新课程的安排中已渗入了“学生实践活动”这样的专题探究内容,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有极大帮助。因此,教师应源于课本,走出课堂,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寻找课题,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探究性场所,使学生能根据需要进行资料收集和信息处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教师应动态地跟踪,指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的探究尽可能走向成功。
  
  总之,与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更注重以学习为载体来提高学生的能力,这对于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是深远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设计和实施能反映知识形成规律的教学过程,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