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第一个探照灯团:20多部遗弃装备起家

2019-07-03 19:49:10

1950年夏天,一批批年轻的共和国开国的指战员,刚刚从人民解放战争战场上走下来,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的热潮中。就在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的时候,命令在上海组建我军第一支探照灯部队,要求从各部队选送的一批团、营干部,到南京华东军政大学干部大队学习,准备奔赴新的战场。
  
  8月4日上午,曾担任第20军178团副政委的蔡子悟被校务部部长谢忠良、中队党支部书记曾照墟分别找去谈话:“经组织决定,你马上到上海参加组建探照灯部队,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希望你服从分配,尽快到任。”
  
  8月6日,蔡子悟等4名干部从南京乘火车前往上海防空司令部报到。当他们到达上海防空司令部招待所时,发现这是位于江宁路上的一个没有床、没有桌椅的场所(上海防司刚筹建)。他们4人就睡在地板上。第二天,华东防司组织部长张志华与他们谈了话,详细介绍了我军组建第一个探照灯团的筹备情况。
  
  自上海“二·六”轰炸后,根据中苏双方协议,苏军一个探照灯团在团长里申科中校的率领下,随苏军混合集团军进驻上海地区。此后,空军飞机曾夜袭上海,被探照灯部队照中、跟踪,配合歼击机部队将其击落。探照灯部队的存在,对空军夜袭上海是一种威慑力量。于是组建我们自己的探照灯部队,便成了一项紧迫任务。
  
  1950年7月,根据的命令和华东司令员的指示,成立了由华东防空司令部黄径琛为首的探照灯团筹建小组,开始按照苏军探照灯团的编制组建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首先,从华东军政大学的2、4、7团本科学员中选调790人为基本人员;从华东军政大学及上海警备司令部、航空处等单位抽调干部,组成团的干部队伍。为了配备技术人员,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从应届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中选调30名作为技术骨干,吸收入伍。这30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他们都是学生中的尖子和骨干,上也比较强,有的还是解放前入党的地下党员。当时,汽车司机难找,后来他们在上海市总工会的大力帮助下,从失业司机中选用了150名,按工薪制待遇,担任司机兼发电手。就这样,共调配了1100余人,组成我军第一个探照灯团。
  
  8月5日,华东军大790名学员从南京登上敞篷列车,顶着一夜大雨,于第二天上午到达上海北站。徒步行军到达临时集结地上海“跑马厅”(现人民公园内)。情绪高昂地等待着分配工作。这批学员成了第一支探照灯部队的基本骨干。筹备组将他们按照雷达手、无线电员、大小灯手、标图员、电话员、发电手,进行专业分类,仅3天就完成了这一工作。
  
  探照灯团的机构虽已建立,但部队尚未按战斗建制组成。先要集中训练,人员分别驻在复旦大学、胶州公园、漕宝路4号桥、马家角l号等地,开始进行训练。
  
  8月11日,各集训点正式开训。专业课目由苏军任教员,翻译是从上海俄语专科学校借来的学员,他们初通俄语,但对军事术语、兵器知识都不大懂。语言障碍给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有时为了一个名词,教员边讲边做手势,累得满头大汗,翻译也跟着急出汗来;学员听得费劲,额头上也汗珠直冒,还闹出不少笑话。苏军按正规化大纲教学,学习没有书本,全靠自己记笔记,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记,课余时间抓紧复习。大家常常看到一些同志在熄灯后仍在记忆背诵,相互问答。他们平均每天要学习10~12个小时。因而许多同志在口试中能达到5分的成绩,获得教员的好评。经过20多天的紧张学习,干部学会了基本的指挥程序和兵器的概要知识。
  
  经过1个多月的手把手帮教,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经过各级考核验收,达到了预期的要求。
  
  1950年9月初的一天上午,同志在苏军顾问和华东空军司令员兼上海防空司令员聂风智同志的陪同下,来到仙霞路报务训练队,询问和观看了学员的学习情况。10月和11月,同志又两次到上海江湾五角场探照灯团指挥所。前一次他听取了苏军探照灯团团长对培训工作的报告,后一次他观看了部队进行的实兵演习。他两次检查,对训练成绩表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