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改下讲评课学生的自主性

2019-09-21 14:34:32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主性学习就是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新课标明确地说:“教学过程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试卷讲评的各环节针对学生自主性发挥浅谈几点体会。

  以2012年福建省文综质检试卷第39题为例:

  某班同学就“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情况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部分调查内容及统计如下:

  (1)你最喜欢的文学作品是:

  (2)你最喜欢的影视片是:

  (3)你喜欢的音乐有(选两项):

  (4)购买文化产品时,你比较注重的因素是(多选):

  (5)影响你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多选):

  (6)你认为,公众应如何参与文化事业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生甲:要发扬民主,让老百姓参与政府的文化民生项目决策,行使决定权……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1、2、3问的调查数据反映了该校学生的文化需求有哪些特点?

  ②运用社会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该校学生应如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③结合第4、5问的调查数据,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我国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化建议。

  ④结合第6问,请从生活的角度,对学生甲的看法进行评析。

  一、订正反思合作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还思。”“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这一环节既包括核对答案、理清思路、自主解决问题,又包含小组间互相交流,并与老师互动,即学生自主核对答案、理清思路、自主解决问题。要求写出分值得与失的原因、对策及涉及的考点、考查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带着个人疑难问题,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并与老师互动。小组成员存在意见分歧的,如果通过彼此表达自己的观点,能让对方信服和接受,那小组内问题基本解决;如果达不到认同的意见,留着小组间、师生间进一步交流和互动,最后形成对本题有清晰的认识,再对教师展示的其他学生试卷进行评分,加深对题型、表达知识范围等方面的理解。

  如有学生第一题这样做答:

  (1)多层次特点。对文学作品的喜欢有哲理、名著等深层次的;也有武侠、言行等相对浅近的。

  (2)多样化的特点。有文学作品、有影视片、有音乐等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需求。

  (3)具有重阳媚外、不均衡的特点。外国进口大片占51%,而古典历史才占12%,外国音乐占70%等

  (4)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特点。既有本民族的音乐、革命历史题材,又有外国音乐、外国进口大片等。

  展示出该答案,学生就会在自己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如:总体在解题上比较规范;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只符合答案的一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表达怎么做,题目要求作答是什么,等等。这一环节学生对每道题进行自主分析、自主讨论交流、自主评分。经常训练,学生会自主形成对答题规范的基本认识:分列要点、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思维全面,语言简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准确应用术语和关键字眼;注重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同时分析涉及的考点,学生自然回顾与考点相关的知识体系。如本题文化现象的特点包括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各具特色;文化具有多样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民族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民族精神的时代性;文化现象色彩斑斓、有喜有忧、有阳光也有阴影,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特点,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等。学生自主整理题目涉及的考点,从而不断暴露自己整理的知识体系所存在的不足。在同学的帮助下不断地促进自身知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熟练掌握知识,为又快又准确地获取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产生疑惑:“我都答了文化的特点了,为什么还得这么低的分数呢?”

  二、寻找解题规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那么寻找解题规律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这时提醒学生本题是什么题型呢?学生恍然大悟,即刻提出主观性试题的九条原则:原理范围(扩展或限定);题型:体现、反映、原因、意义、启示、评析、认识、措施、探究;主体:特别是经济和生活;重点:原理在前,按重要性排序;清楚:分点分段,字迹、字号、行间距;结合:提取设问或材料中关键词、句;逻辑:教材、主次、先后、微观到宏观;废话:超越范围、口头语;遗漏:缩小范围、普遍﹢特殊﹢时政。本题设问符合反映型,应按照该题型的解题思路作答。学生回顾反映题型的特点:设问中有:“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现象、问题等)?”“上述材料蕴含(反映)了什么道理(经济学、哲学、学、文化)?”解题思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联系:联系所给的材料与所学的知识;梳理:将所给的信息与所学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作答时要将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通过自我分析,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原因在于只考虑设问要求的知识范围,而忽略该题型应包含的思路:不仅要有所有现象的表述,还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表述。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清楚地认识解题的步骤:判断属哪题型,明确该题型的解题思路,以防;根据题目设问给定的原理范围,提取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对知识进行筛选;规范答题。 三、变式强化训练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变式强化训练的宗旨是改变概念或问题的认识角度,以突出概念或问题中那些隐蔽的本质特点,以便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或问题的本质规律。变式训练注重改变问题的情境,把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思路相同或相关的题目用变式的形式串联起来,在变式中(题型变化、范围变化等等)求不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变式的问题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获得对知识的概括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其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灌输”法,也不同于“题海战术”,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学生去探究、尝试、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由窄变宽。根据本题的逻辑结构:一个主题贯穿四个模块;考查范围是一个原理到单元到整个模块;设计角度是以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为主题探究四个问题,运用四个模块知识探究。这就要求学生在同一材料背景下,学会用四个模块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如第一问学生进行下列的变换:第1、2、3问的调查数据给我们哪些文化生活的启示?(变题型);试用矛盾(发展)的观点对第1、2、3问的调查数据进行评价(变范围)。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行讨论组织答案,这有利于学生不断巩固知识,更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验到在乐中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总之,变式训练是在教学中最富有成效的训练途径。它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有利于克服教学只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也有利于避免学生思维单一、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实施变式训练,不仅使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且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理解、探究、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综合品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改下的讲评课包含规范答题、涉及考点的分析、思维拓展等方面的训练,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且充分训练学生掌握、迁移、运用知识等方面的能力。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学生真正体验自主乐学、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