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给文学带来了什么

2019-11-06 21:10:10

手机文学是用手机为载体的新文体。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手机阅读”的市场潜力已现端倪,为文学带来了新的话语。

手机给文学带来了什么

拇指发掘出的新世界 王鹰 摄

  “一棵枯树/站着圆寂/一堆雪/抱着另一堆取暖/一弯冰池/水的骨头很硬/一张洁白的产床/春天/就要生了。”这篇构思奇巧的作品名叫《冬日拾景》,是不久前结束的某届e拇指手机文学原创争霸赛的获奖作品。此项赛事历时半年多,有3万多名选手参加,参赛作品9万多件,承办大赛的e拇指手机文学网也迅速跻身热门文学网站之列。


  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载体的新文体。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手机文学这个新的文学形式几经磨砺,今天终于开始走向成熟。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它甚至会影响到我们传统文学(这里狭义地指以纸介为载体的各种文本形式)的发展。


  70字段里的世界


  手机文学每段基本70字,“手机阅读”的市场潜力已现端倪。手机文学对白生动、夸张,语言精彩,构思新颖,机智幽默,具有电报式语言风格。在几十秒钟内,读者就可以享受一段情节,让人难以抗拒。其传播的快捷、广泛和大众性、互动性更是深受现代人的喜爱。比如,广为流传的短信《蚂蚁》就颇有代表性:“一只大象在睡觉,蚂蚁们向它攻击。大象痛醒后,起身一抖,除一只留在象脖子上外,其余全掉了。只听地上众蚁对那只蚂蚁大叫:掐死它!快掐死它!”诙谐调侃,令人捧腹。《蚂蚁》属于早期手机文学作品,缺乏深意不言而喻。而获奖作品《扛梯子的人》力戒了上述不足:“一个扛着梯子的人/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他在寻找从哪里/可以登上青天”。出奇的想象,简洁地表达了人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令人深思。


  “一匹马,被水墨钉在墙上/它的思念飘零/它的肉体和啸声/薄成一张宣纸/我了解它的饥渴和焦虑/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代替它/在城市的水泥地上/奔跑,苦苦寻找/一棵鲜嫩的草”(《墙上的马》)。透过宣纸上的马,表达了人对大自然和生命力的渴望,暗示着人对自然的破坏。这两则作品,格调健康,充满人文情怀。“如果确信/我已失去/那么我将找个地方跳下去/那个地方/一定要高/以便我在空中滞留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将你忘记。”(《忘记》)是生命状态的白描,是爱的吟唱,表达了对爱情的信念。这些精彩短章,为当今萧条的当代诗坛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文学的拇指生存


  数字时代,年龄在22岁至35岁的年轻人与互联网共同成长,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网络阅读、屏幕阅读。


  据资料显示,在我国13亿人口中,约每4个人拥有一部手机,现有手机用户3亿多人。据统计,全球有1/4以上的短信是中国人发送的。短信已经成为全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拇指一族”从年轻人迅速发展到成年人,可谓老少咸宜,这就是手机文学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地。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谢望新认为:“作为大众的、平民的、通用的一个载体及其传播方式,手机必然对现有读者市场造成冲击和震荡。短信文学这个特殊的文学文本,能真正按照自身载体的内部规律、规则、特点进行创作,且能吸引读者,更换读者的欣赏口味,它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前景是可预期的。”


  2003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手机小说《城外》,立即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这部小说最后不甚了了,但它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可以这样说,《城外》仅是中国手机文学迅猛发展之前的一次试水。


  手机文学缺什么


  人们普遍认同,手机文学的功能是为了传递某些思想,达到交流目的即可,注重语言的优美与精炼也只不过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表达写作者的思想,而往往忽略了文学的功能,也就是人文关怀。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为满足社会的一定需要而存在的。古代有“诗言志”的说法,认为诗是用以表达人的志趣、意愿的。文学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思想,显示着作者对生活现象的好恶,对所描写事物的褒贬,从而形成一种审美评价。但手机文学毕竟*手机传载,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顾此失彼。再加上手机作家写作常常属于“情之所至”,认为只要抓住“读者”就好,作品的格调、内涵都难以仔细考量。传统文学讲究语言的优美、精炼,表达作者对世界、人生甚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与追问,从而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探求一条光明之路。这是由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特性所决定的,失去了这些,文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而这种使命是手机文学目前所不具备的。


  比如,手机小说《城外》之所以没有广泛流行,其原因就是它缺乏传统小说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它写的是现代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具体描述了一段已婚男女秘密的婚外情。小说第一条写道:“走出围城首次到城外约会,接头暗号是张爱玲名句:于千万年之中遇见的人,于时间的无涯荒野中,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好赶上了。”第二条写道:“声音慌乱地对接暗号:那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等我在这里吗?我们……对张爱玲充满感激,对城内已经忘记……”一共60条。由于作者语义表达模糊,更缺乏相应的环境、故事等小说要素,因而没有取得成功。为了吸引人,作者设计了一个有悖道德的爱情故事,更使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大打折扣。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手机文学也有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在现代生活中,手机载体比纸介载体更有利于抓住“读者”;值得当代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学习的地方是,手机文学简洁、精到、幽默。手机文学传播的狭小平台要求其在追求语言优美的同时,必须讲求语言的精炼、新、快、时尚、短小、悬念、互动、快速,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最大的思想意义,否则就将被淘汰。只要技术条件允许,手机文学几乎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阅读,作品本身可以和读者实现时时互动,小说会出现多线索、多结局,这是以前任何纸介文体难以充分实现的。诚如作家蒋子龙所说:“在文学概念、要素等方面,手机文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文学。”


  手机文学如果想跻身文学殿堂,就要增强其思想性,弱化其“功利性”,发挥其精到、简洁的优势,吸收文学的思想深度、审美愉悦的“非功利性”等优点。手机文学是近年出现的新兴事物,正如当年网络文学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传统阅读市场、传统出版市场造成过巨大冲击一样,手机文学也可能会产生同样的影响。《收获》杂志每期发行量仅有8万册(国内超过2/3的文学杂志发行量均在千册以下),而手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红百合VS白百合》,仅选票就近10万张。日本手机小说《深爱》,最终取得了超过2000万的浏览量。


  时代在进步,文学也应该发展。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阅读越来越趋于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小文章。手机文学来源于民间,服务于大众,其生命力自不待言。


  但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文学,若想跻身文学殿堂,肯定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手机文学要与传统文学互相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和吸纳。只有这样,手机文学才能有一个更和谐的发展空间,才能有更加光明的前景,才会有更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当然,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手机文学,真正评判它们存在价值的还是读者。无论是哪种文学式样,如果最终被读者所冷落、所拒绝,那么这种文学式样注定会消亡。(作者 王会 乔相军)


  (王会系河北大学学报副主编,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