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北师大附中老师谈霾 刷爆朋友圈

2019-10-22 06:15:37

  前段时间北京发布霾红色预警,很多学校都停课了。很多学生因为获得了意外的假期而开心,但一篇刷爆朋友圈的老师的信,却让孩子们再也高兴不起来。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的高三语文老师何杰在雾霾期间写给孩子们的话。

  这场雾霾红色预警要持续到明天才能结束,好多小学都停课了。孩子们因此可以不用去上课了,虎爸看到了有不少孩子在欢呼。真的心疼这些欢呼的孩子们,辗转良久,忍不住想对被迫困在房间里的孩子们说点什么。亲爱的孩子们:终于停课了,上一次因公共事件停课还是12年前的非典。这是一次不得已的停课。短暂的欢呼后,更多人感到了悲凉。可能要很多很多年以后,大众才能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而非值得雀跃的假期,我真的心疼北京。

  慕华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暂时的,我们终究还是逃避”。陈琦说,他根本高兴不起来,他宁可不要这个假期。虽然我们需要休息,但这是一种悲凉的休息。这是一场灾难,这是12年前非典之后又一次灾难。但那时候,你还很小,而今天,在你们的花季,遇到了可能是人生第一次公共事件。你们长大了,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的不如意,甚至灾难 我和你们一样,为今天的局面痛心;我和你们一样,追问这何时是个头。有关雾霾成因和背后的利益博弈争论得太多了,我实在不想就事论事。我们真正想和你们探讨的是我们的认知方式。

  也许有一天,我们无法再安静的上课;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头顶上甚至炮弹横飞。到那时,也许今天枯燥的学习,会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你们的思考体现了我总喜欢引用的“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句话。在这个互联时代,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更没有谁能够真正脱责——这不是将元凶泛化,这是我们每个人选择的结果——谁不承认这点,谁就是自私,我也无话可说。所以,我们都思考,都要问: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审视我们的思考视角。

  我想起前几年西城区模拟考试作文题:“如果你不出去走,你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当时,我就主张这个题的重点在“出去走走”和“你会以为”的关系,现在更是觉得这句话说得到位。 此时,再看那年的作文题 “如果你不出去走,你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又有了很多感触。 那么,怎么走?去哪里?作为学生,我们能怎么办?

  我们现在主要能做的,可能还是修身学习、切磋琢磨,等待社会的检验。虽然我们没有离开书桌,但视野却可以更加广阔,也算是出去走走。我们要学好语文,准确理解他人、准确表达自我,而不是误读、曲解与妄言,从而学会公共说理;我们要学好历史,理解今日所遭一切都是历史的结果,从而对当下有一种同情之理解;我们要学好经济,理解人的求利行为规律与利益分配规律,从而理性认识社会现象;我们要学好数学,理解世界变化是有因果变量的,因而必须精确计算并分类讨论;我们要学好地理,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真貌;我们要学好外语,理解异域人们的生活形态,并准确传达我们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学好理化生信科,理解科学对于世界的革命性作用;最重要的是学好哲学,理解世界与人性的本质。唯有如此,我们才是清醒智慧的人。

  总之,要有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只有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眼界才能开阔,才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去走走,才能走远走实。 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与独立判断,怀疑并审视任何信息与观念。怀疑一切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分析这些信息和观点的来龙去脉,分析它们的表象与实质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头脑不成为他人信息与思想的容器,自己的嘴才能不是别人的传声筒。 所以,当我们停课时,欢呼暂时放松固然可以理解,而真正该做的,还是重归书桌、重拾经典,更要重回生活,求知、求仁,反求诸己、切磋琢磨——总之一句话, “学不可以已”。

  本文快要写完时,看到一个同学写的《后知后觉谈“克己复礼治霾论”》。她在文章中感叹:“被寄予‘干预社会’厚望的我们,平时答过这么多主观题,说一堆宏观层面上的头头是道的话,真正问自己有什么极具科学性又切实可行的政策或解决办法,没有。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除了关好窗户打开净化器,提醒妈妈要戴口罩以外,我没法再做更多。无助,还是自己无用。” 看了这段话,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发表文章的同学在文化课学习上并不是学霸,在班里和学校也不是最主要的干部;但我却以她自豪。她善良、有担当,善思且理性。这段话体现的情怀让很多成人都不及。想到这些,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更有意义更有动力。就用金老师的话共勉吧:“空气不好,在家自学,学好了治理雾霾”。

  责编/于晓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