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后续

2019-11-29 14:47:47

  作为孙犁荷花淀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芦花荡》特点鲜明,富有诗情画意。体味小说的这一特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从“读懂了什么”“有何问题”“小说风格”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互动自由,讨论热烈,交流充分,感受真切,理解深入。课末,布置作业小论文一篇——《芦花荡》诗情画意之我见。一下两篇颇有见地,甚慰,故收录如下:

  张晶:在《芦花荡》中,有很多地方饱含着诗情画意。比如说“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从这一句足以看出水的晶莹剔透和天空的明净澄澈,突出了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和反抗的姿态烘托了出来。

  在作者笔下,芦花荡是那么的诗意盎然。星月下的芦花荡,清澈明丽。整个荡漾在一个水的世界里,纯美亮丽带着梦幻的诗意。芦花荡里的香米饭和歌声是对敌人试图围困此地的最好最尖锐的讽刺与嘲弄。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句话运用景物描写,营造了一个失落、清凉的环境,从中我感受到一丝凉意,可能是从“飒飒的风响”,也可能是凌晨时分那微凉的水汽感受到的。体现了老头子此时的自责、懊悔、心凉。

  文章最后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笔使老头子镇定、乐观、豪迈、自信的性格和心情跃然纸上。总之,作者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它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着深远的寄寓。

  张天晓:《芦花荡》是一片诗情画意、扣人心弦的小说。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家国深情和基本人性上。这些善良、纯情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文章中有很多处描写景色的句子,如“夜晚,敌人从……目标好像是天上”。这里运用景物描写,“敌人”“炮楼”体现了险恶,紧张的战争环境。“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一句,清新唯美,用优美的景色渲染了芦花荡的晶莹透彻。“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苇子象征者白洋淀的人们,更是受难的军民,他们像苇子一样狠狠的生长,烘托出了他们的顽强自信、勇敢无畏的英雄精神和气概。

  文中的景物更是衬托人物的性情。如“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浮”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乡夜里的幽静。这句话真实的写出水乡风景给人的独特感受,烘托人物心情,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表达作者对家国故土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再如“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他们长大成人了”,这段诗意的记叙,把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的诗情画意,富有生活情趣和诗歌意韵。庄家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归,诗意盎然的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这里“北斗”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引导。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韵味,诗的情感。特别是景色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景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场面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迎风飘撒”的丝绒样的芦花。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服务的,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光明的人生,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凶残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