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一个课堂教学的模式

2019-10-28 11:24:57

  案例一:《滑动变阻器》教学片断

  提出任务:如何改变电路中电灯的亮度?

  学生交流:如改变电池的节数、串联一个电阻等。

  评价方案:同学们提出的各种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用增加电池节数的方法可能烧坏灯丝;在增加或减少电池节数时,灯的亮暗变化过于明显(亮暗变化不连续)。

  活动一:利用改变接入铅笔芯的长度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变化。

  做一做:用小刀将铅笔芯剖成两半,留下铅笔芯,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想一想:(1)当导线夹子向左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_______,电流表的示数_______,灯的亮度________。

  (2)当导线夹子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_______,电流表的示数_______,灯的亮度________。

  (3)这个实验中引起电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上述活动中改变灯亮度的方法有什么缺点?如何设计一种器件,能够方便、连续地调节灯的亮度?

  取电阻线将其紧密地绕在绝缘筒上,用可连续滑动的金属片与电阻线保持良好接触,然后组装在设计好的支架上。

  阅读并观察:阅读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说明书并观察实物。

  以上是《滑动变阻器》的部分教学片断,按理说课标中并没有滑动变阻器的有关教学要求,但是多年来人教版的教材都要将滑动变阻器作为一节内容单独列出,可见其在电路中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滑动变阻器如何进行教学呢?如果仅仅从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这个层面进行教学也无可厚非,但是像上述案例那样,将滑动变阻器的来龙去脉探究一番,让学生逐步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滑动变阻器使用的技能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在理论指导下动手操作,也不失为一个上佳的教学方案。

  既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教学创意设计,不妨就来梳理一下这种设计它的教学模式:提出任务——发散提案——评价提案——尝试另一种方法——评价与改进——实验验证。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目前各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都有各自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教学模式无论是几环节,几步骤,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概括起来不外乎:指导——自学式、引导——发现式、活动——参与式。而上述案例可以归结为“引导——发现”式。那么,如何引导?发现什么?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范例标本,它采用了两次评估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进行评估,然后对教师给定的更接近实物设计思想的方案再次进行评估,最终理解实物,较好的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经历仪器的发展过程。

  下面我们再以一个教学设计来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的普适性:

  案例;《大气压》教学片断——大气压的测量

  提出任务:回顾压强和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F/S和p=ρgh,以此为出发点,要求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结合课本开始时的演示实验,设计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案。

  学生交流设计方案一:把吸盘吸在桌面上,用测力计拉,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测出吸盘的面积,代入公式p=F/S计算。

  评价方案:吸盘和桌面脱离的瞬间不容易读数;吸盘内有少量的空气,测量结果不精确。

  活动:教师引导观察纸片托水实验,结合p=ρgh,设计方案。

  做一做:学生利用1m尝左右的玻璃管进行实验。发现问题,玻璃管不够长。提出换用密度较大的液体代替水。

  观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进一步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和标准大气压的值的计算方法。

  来源:墨鱼斗的世界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