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晴雨表”可望化解“心理感冒”

2019-11-30 21:14:36


>>点击查看更多资讯


  据报道,10年里与班里的学生说上370多万字的“悄悄话”,制作充满童趣的“心情晴雨表”洞察、管理学生情绪,这是从教14年的北京市垂杨柳中心小学教师郑丹娜走进小学生心灵的“高招”。而这一“高招”有望在朝阳区乃至全市的中小学中进行推广。
  
  笔者认为,当班主任、教师能将感情触角触接到学生的心理末梢,用“感情听诊器”诊听出孩子心理的喜怒哀乐等“感冒发烧”,她就能根据孩子的心理需要、心理冲突和心理痛苦,开出及时有效的“心理退烧药”和“心理消炎药”。感情纠葛、精神不快和内在压抑等“心理感冒”就能得到及时化解,就可以使孩子经常处在精神愉悦、心理健康的状态中,从而成为精神坚强和性情达观者。
  
  遗憾的是,具备郑老师这种“心情意识”者不是太多。在升学率考核的重压下,老师们不得不将更多的教育精力倾注于提升成绩等显性教育模块,而情绪管理、情商引导和道德深化,因为调节周期长、见效慢,更属于“出力不落好”的隐性教育模块;又加上这些项目不属于教育管理考核细则,很多老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淡化了心理关怀责任,成为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心情的冷淡老师、粗心老师。
  
  如今,孩子受到的社会污染和干扰日益增多,自身抗干扰能力和精神免疫力有限,常会产生心理困顿、精神渺茫等“心理饥渴”。如果教育、家庭不能及时输送心理营养、“心理盐水”,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就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心理亚健康,甚至是心理疾病。“校园弑师案”除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教育未能提供必要的心理监测和情绪管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教育不足已成为教育软肋,虽然不少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可这些咨询多停留在“救火”、“灭火”状态,而不是“防火”阶段。消极被动的救助忽视了心理教育的常态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教育疏漏。
  
  此外,一谈到心理教育,很多学校设立了“发泄室”、“橡胶人”等,停留在浅层次发泄上,而缺乏深入细致的心理沟通。而任何心理不良的形成多是渐进过程,试图通过一蹴而就的暴力发泄就能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想当然”。对根深蒂固的心理伤害,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心理纠偏。
  
  “心情晴雨表”则不同。常态化的心理滋润能随时解决学生的心理烦恼,谈心式的沟通化解了学生的心理疑虑和不信任。形成了健康、稳定和生态化的心理纠错和矫正机制,就能培养出更多情感稳定、情绪健康的合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