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赋予灵魂

2019-11-02 18:25:31

  开学伊始,紧张的下校调研也开始了。一天听六节课,再分别评课、研讨,身心都很紧张,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才会深入打开,在听评课的过程中最能获得激发,这是我的经验。

  今天听了四节不同教师的《宇宙与微观世界》一课,每位教师各有长处可言。

  例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光穿过银河系需要十万年呢,算算银河系有多大?(银河系就很大了)补充:宇宙有几十亿个星系组成呢。

  这一引入将宇宙之大在学生脑中一定留下深刻的印迹。

  例2:听到UFO你能想到什么?到底有没有外星人?

  这一引入,将学生引入思考、引发辩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不断深入很自然地传递给学生。

  例3:今天学习宇宙与微观世界。(大大的“宇宙”与小小的“微观”出现在黑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宇宙到底有多大?可以用一个词描述。学生挤出“很大”还真就描述不清楚,片刻的停顿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宇宙有什么组成?物质一词也是抽象的,学生也不敢说。两个问题,从学生的反应中就能看出学生的前知识,这一行为即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又了解了学生,可谓一举两得。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在备课中对引入的环是节很重视。可谓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课堂自然也顺畅了。

  四节课中的遗憾自然也是存在的。总感觉课就像一张白纸,平平的一眼看穿,缺少了厚度;呆呆的不动缺少了灵魂。

  如:在做初三教学计划辅导的时候,分析了教材对插入这一节内容的意图,是质量和密度的铺垫,但是没有发现教师独特的处理。“物质”与“物体”的分辨在本课处理是再自然不过了,处理好了就能扫清质量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障碍。“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渗透了密度含义,提前提出,学生从感官上接触密度也是不错的设计。再者,“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之中”与“运动与静止”和“分子的运动”都有关联。这一节内容为初三教材的第一课内容,知识要求很浅,作为知识如果不讲,后面的知识也可以进行。那么纳入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呢?联系的思想可以在本课中体现,本课知识好像是孤立的,可是诸多的联系造就了这一课处理的好可以起到打通经脉的作用——可以把以后的几节课的内容都提前渗透了。

  再如,教师在处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的时候,均采用了表格的方法。

  教师或是采用边将边填表的方式,或是采用学生填表的形式,可是表格中项目的顺序是一致的。听其中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对表格的处理很细,学生填的很认真,可是到了练习的时候,关于本知识内容学生却不会填空,这引起我的注意——处理方式出问题了。教师写、学生记(死记)缺少联系。学生缺的就是这个,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找到了,教师授课将知识与应用隔离开来,如果要让学生学会应用需要加习题课,大量的练习,哎!岂不是费二遍事儿吗?

  表格中项目的设计,将学生最容易理解的“特征”放到最后,“特征”和前面三项的关系如何?前面三项又有何联系?看来教师是没有考虑的。“特征”是宏观的,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这些特征的原因是微观结构导致的,这里含有宏观现象用微观理论解释的思想。前面的三项就是分子动力论中涉及到的三项。表格中的项目的顺序设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同时也反映出教师思维的深度还欠缺。

  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高度不同。老师们很难跳出原有的框子,但是今年的课与去年的课一样就是落伍了,学生变了,老师也应该长经验了嘛!

  建议教师们多多思考,挖掘一些问题来研讨,思维灵活、积极思考的教师才会带出积极思考思维灵活的学生。把握学生思维训练关键期,让学生在我们手里获得优势发展,我们责无旁贷。

  给自己的课堂赋予灵魂吧。

  来源:想想再说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