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的位置

2019-11-30 13:29:46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是一本比较容易读的书,但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它之所以容易读,是因为它是美国8位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工作经验的介绍,其中没有晦涩的名词与艰深的理论。然而每一位名师对教育工作的执著与创新,对孩子们的爱心与责任,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重新认识美国的教师,能更好地认识美国的教育。优秀教师的品质是相同的,无论它具有怎样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最喜欢的还是贝特西·罗杰斯,美国2003年“全国年度教师”,因为她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来改变教育的落后。
“在一些人的眼里,教师的升迁意味着到一个没有差生的富校去任教。”贝特西·罗杰斯在当选美国2003年“全国年度教师”后,却来到了杰斐逊县最穷的布莱顿学校。
最好的教师来到最差的学校。罗杰斯的到来,吸引来了大学生志愿者,整理了学校图书馆;争取来了公司的投资,改善了部分教学设施;利用“家教早餐”改善家长的行为……而她更想做的则是通过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诸如教学计划、教学成绩分析、教师培训等提高教师的素质。她一直努力并坚守在布莱顿学校,即使她担任了学区的学校改善专家。她坚信,“仅*金钱不能消除教育的不幸”,“薄弱学校改造的核心是师资力量”。
“薄弱学校改造的核心是师资力量”,这个浅显又明了的道理,在教育界并不陌生。然而,我们真的为薄弱学校的“核心力量”做了什么?有多少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切实为改变薄弱学校努力过?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名校因为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网罗了越来越多的名师,我们的名师们也不断地跳入“名门”,名校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尽情选择,薄弱学校在无奈中依然步履维艰,我们名师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一个名师来到一所名校,由于名师云集, 他的作用也许就局限在一个学科甚至一个班级。名校应该培养名师,而不是“掠夺”名师。名师应该造就名校,而不是为名校锦上添花。否则教育均衡从何谈起?一个名师在一所薄弱学校,她所影响的可能是一个级部甚至一所学校,当我们有足够的空间使其发挥作用时,他就能带出一个教研组,带出一个级部,带出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继而改造学校。
我无意让名师们离开名校而转入薄弱学校,我是希望名师们在改造薄弱学校方面能有实质性的贡献。高兴的是,近几年来,名师送教到教育落后地区、名师送教下乡、城乡教师交流等举措,对于改善薄弱学校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时间较短,还不能使薄弱学校形成较为系统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蜻蜓点水式的示范课不但不能给学校教师的教学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反而因为有了太多的修饰而让教师们更加无所适从、望而生畏,名师的离去留给教师的则是更多无奈中的不平衡。贝特西·罗杰斯的坚守是否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目前,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往往先从能看得见的硬件设施开始。但是,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首先是因为有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素质。那么,我们在满足薄弱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的前提下,改变学校面貌的立足点一定是着力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有一个有经验和有声望的名师与教师们一道成长,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力量!
当最好的教师来到最差的学校,学校的改变亦将开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