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阳二线城市大发展

2019-12-04 22:29:09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10月12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作为出路的一条‘金色走廊’”,摘要如下。
  
  北京、上海和深圳在中国的高速城市化方面做了示范。现在二线和三线城市正在跟上来,例如工业城市沈阳。
  
  位于辽宁省中心的沈阳不是一座美丽的城市。20年前,这座城市因为严重的空气污染和陈旧的工业设备而声名狼藉。上世纪90年代初,沈阳陷入严重的结构危机,许多煤矿、高炉、轧钢厂、化工企业被关闭,数以万计的人失去工作。
  
  而如今,沈阳将被扩建和改建成一个现代经济大都会。沈阳的经济多种多样,它还拥有多所大学和新的高技术企业。有600万人口的沈阳属于中国二线、更确切地说属于三线百万人口城市,它显示出摆脱过去、重新发现自己和掌握未来的强烈意愿,即使现在还没有人知道这个未来是什么样子。
  
  在城市边缘的住宅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广的公路干线把它们与城区连接起来。在内城区,人们也在忙碌地建筑,一座座旅店和写字楼拔地而起。这种建筑狂热也产生奇特的结果,例如新阿姆斯特丹区。这个区模仿荷兰的街道、市内通航运河、市政厅和火车总站,甚至街道照明灯和垃圾箱等细小的东西都忠实于原貌。但这个区最多充当拍结婚照的背景,没有人想居住在这里。
  
  沿着从北陵公园到浑河的南北轴,城市规划人员要打造一条“金色走廊”,在沈阳劈开一条林间通道。像老的皇宫或火车站这样一些传统的重要中心位于“金色走廊”的左边。迫切需要的地铁正在修建之中。城区的街道在拓宽。
  
  沈阳的居民数量在迅速增加,农村居民纷纷搬到城里。沈阳同时还需要为被停产的工厂和企业解雇的工人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沈阳需要创收,以便至少能够向老人支付微薄的养老金。
  
  在陈女士的电视机上耸立着一个擦得亮亮的半身塑像,旁边放着两束小塑料花。现年70岁的陈女士尊敬这位伟大的舵手。她说,“他有正确的思想,即便他的正确思想没有被很好地付诸实施。”
  
  陈女士居住在沈阳铁西区,这是一个老的产业工人区。那里的住宅是在上世纪60年代盖的,它们使人想到宏伟的苏联住宅区,住户在后院种植蔬菜,退休老人晚上聚在这里聊天。他们很少去市中心,他们不知道,他们在这里还能住多久。如果建地铁的话,他们也许得搬家。他们居住的老房子将被拆掉,新建的昂贵住宅他们可能不再承受得起。
  
  居住在这里的老人都在沈阳的工厂里干了一辈子,亲眼目睹这座城市的兴衰。现在他们对这座城市像电视里五彩缤纷的音乐表演一样感到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