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渗透高考复习中

2019-11-27 17:10:26

1 2 下一页

 

 新形势下高中新课程改革赋予了高中新的内容,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问题意识的培养者。
  
  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问题意识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迫切。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发明的先导,具有问题意识是一个人有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的活动将无从谈起。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思想课在学生心目中“假、大、空”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升学的工具。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只会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不懂得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始终的一条红线。正是在问题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究者、研究者、发现者。由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下,研究性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对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想问”、“有问”、“会问”。
  
  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认识活动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并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
  
  培养问题意识,需要对问题产生的类型及它在教学中的体现有所了解。问题的产生按情况可以分为三类:呈现型、发现型、创造型。
  
  (1)呈现型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一个或几个问题提供给学生,由学生去思考。这是教学中较典型的问题情境,也是教师传授知识不可缺少的途径。呈现型问题往往通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设问”来体现。
  
  (2)发现型问题情境:指问题由自己发现,而不是由他人提供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
  
  (3)创造型问题情境:这类问题仍然由学生提出,并为将来从事创造性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教师教学过程中精心策划的“设问”,巧妙引导的“质疑”,就能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发挥问题在高考复习中的作用,要求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变传统的复习课教学传授——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纽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引导发现过程。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教材为依托,以背景为衬托,增强问题的探索性、扩展性、现实性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自学、合作、讨论、辩论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何培养这种问题意识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