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困惑释疑

2019-09-23 11:34:30

  作者:郭跃辉

  说实在话,我是不会教散文的。读了王荣生教授担任总主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之后,我发现我们平时用的“散文”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散文之散,首先表现在它不存在一类文体的共同特征,当一篇文章无法进行归类时,一般称之为散文。而我们所要讨论的散文,指的是文学性散文,即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从教六年,对散文教学困惑最多,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散文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什么。之前,把散文作为“例子”,试图总结出解读散文的一般理论与方法,也就是说将“这一篇”读成“这一类”。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错误的。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散文阅读和教学,始终都在“这一篇”散文里。散文表达的所思所感,是“这一位”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的独特经验的链接。也就是说,试图从某篇散文中概括出一般的阅读技巧与方法,这并非散文教学的内在理路。

  现在我已基本明白,散文教学,实质上有两个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讲,一是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二是通过学习散文,提升自己阅读散文的知识与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语文经验。而现实中的散文教学,容易出现两个“向外跑”的现象:一是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上去,二是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中去。记得我在教《荷塘月色》时,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图片,包括荷花池塘、荷花、荷叶等等,借以让学生感知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这其实就是跑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上去了。因为图片中的荷花荷叶即使与课文描写得再相似,那也不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荷塘月色》传达的是朱自清个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在某个特别的心境中的荷塘,离开了那个特殊的时间与心境,都无法触摸到作者本人那一刻的内心的情感。而在教《寒风吹彻》时,居然得出了热爱生命、加强亲情沟通等主题,这其实就是跑到某种思想概念的精神中去了。

  在王荣生教授看来,散文阅读的要领在于:一是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分享不是占有;二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细读,必须仔细领会。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有四点:一、“排除法”定义对散文教学的启示。凡是体裁和文体特征比较清楚的,都应该从散文中分化出来,大类上的处理,对语文教学不具有实质性意义。而剩余的文学性散文,要强化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征,分野小类,力求形成可依循的解读理路。二、不拘一格、张扬个性对散文教学的启示。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决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套路去对付所有散文,不可用古代散文刻意考究章法与技法的知识与术语,而是要找准“这一位”作者散文的特质。三、“文学性散文”的着眼点对散文教学的启示。四、散文阅读要领对散文教学的启示。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区分人我,引导学生体察在散文中表露的、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陌生的经验;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在认识和理解别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过程中,观照自我;散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细读,体味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所蕴含的意味,体味语言的滋味和作者的情调;散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以言逮意的追求,要唤起学生对以言逮意的功力的敬重。

  总之,散文阅读教学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条:1、散文教学设计理念,要依据散文的体式进行教学设计,即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征,还必须教出一篇散文的特质来。2、散文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依据散文的体式特征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3、散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4、散文教学的方法,是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文本细读,增长自己的语文经验。

  以上阐述,基本上置换了我之前的经验式的总结,更新我对散文教学的观念。理念具备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实践这些理念。个人认为,一来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通过细读文本,例如《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寒风吹彻》《囚绿记》《道士塔》等名篇,体会语言,把握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二来要多读他人特别是名师的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以及课例分析,用这种理念去分析他人的课堂,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这些工作中,我觉得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把握文本精准的言语表达,而不是得出一些标签式的术语。这就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读精读,不仅把握文本的表层含义,而且要读出散文语言下的作者个性化的人生感受来。

  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对“形散神不散”的辩证分析,这也是我们对散文的传统知识,这种知识或许早已陈旧了,因为它既不能揭示散文的本质特征,又无法指导我们的散文阅读与教学。令人遗憾的是,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而我们的“教学知识”特别是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这与国家的课程理念与教学理念的陈旧不无关系。在共同备课的环节里,我发现语文老师除了思想感情、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上没有特别的方法去进行散文教学,而品味语言,也仅仅是得出一些概念化的图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得到了耳熟能详的一些写作手法之类的概念,基本上没有什么独特的收获。这是令人警醒的现实,更是我自己教学的起点。

  另外,王荣生教授说的备课要“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这也是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