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让朗读成为阅读课的首要环节

2019-09-29 21:51:07

1 2 下一页

  作者::刘恩樵

  朗读就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甚而至于,朗读的阅读教学的前提。这应该是基本常识之一。然而现在,我们常常看到在课堂上学生朗读的较少,见到的却是在学生对课文还是较为生疏的情况下就开始进入“分析模式”或者叫做“理解模式”。

  我在教学中这样的课例较多,有意强化朗读,将朗读作为阅读课堂教学的基础与第一步。

  教学《雁门太守行》我采用了“死去活来”的方法。所谓“死去活来”,就是首先“死背”《雁门太守行》,先把这首诗背出来,然后,在灵活地感受解读这首诗。我是这样说的:

  当年韩愈叫绝的诗篇,如今流传到我们手里。如此珍贵的诗歌瑰宝,我想,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来个三下五除二,先把它背出来,让它先烙在我们的心里再说。另外,对于古诗阅读,老师有个观点,就是“死去活来”,意思是说,对于经典诗篇,先来死背它,然后,再活过来,就是说,先读进去,再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篇的活气。我们姑且叫它“死去活来法”。

  接下来,就是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1.指名两位同学读。

  2.教师读

  3.班级齐读。

  4.梳理诗句,帮助背诵

  5.自由朗读背诵(可互相背)。

  6.齐背

  在学生将这首诗很流利地背出来后在进入“理解模式”,这节课上,学生有着喜人的表达。

  在《湖心亭看雪》45分钟的教学时间,我让学生读了十遍课文,大约用了15分钟。我一直认为,诵读的本身,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让学生好好地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教法。凸显诵读,让学生浸润在文本的文字中,让文字不断地触碰学生的思虑,口诵心惟,文本中文字,在学生的眼里自然会从生疏变得熟稔,从生硬而变得圆润。

  我是怎么让学生读十遍课文的呢?我不是让学生单调呆板地读课文的,要是这样的话,学生会觉得很枯燥的,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一方面我是不断地变换方式让学生来读的,另一方面我让诵读与理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轮是读顺诵读,就是只出示《湖心亭看雪》的纯文本,指名来读。这遍诵读的意图是发现学生读的问题,比如读音问题、句逗问题等。因为是第一遍读课文(课前没有预习),学生在读的时候自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我让两名学生分别站起来读课文,他们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有,将“崇祯”读成“zhōng祯”,将“毳衣”读成“毛衣”,将“长堤”读成“长tí”,将“强(qiǎng)饮”读成“qiáng饮”,还有,“挐”字不会读,“沆砀”不会读,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读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读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将“更有/痴似/相公者”读成“更有痴/似相公者”。于是,针对学生在朗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做有的放矢的纠正与指导,最后,再让全班学生齐读一遍。

  第二轮是释义诵读。我指名一名同学读课文中的句子,每读一句停下,其他同学自由站起来说说这句话中的一些重要词语的意思。我先做个示范,比如,一名同学读“余挐一小舟”即停下,其他同学就可以站起来说:“余,我”;“挐,撑船”;“舟,船”。按照这样的方式通读,学生释词的积极性很高。通读一遍后,我让两名站起来分别将课文的两小节翻译一遍。最后,我出示全文翻译,让全班齐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