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政府定期出资办乡饮让考生受教育

2019-12-01 14:02:11


  领导接杯在手,谦让不喝,让服务员送给西北角的主宾。服务员很听话,端着酒杯走到主宾跟前,跪在地上,举杯过头,请主宾接酒。主宾一饮而尽,把杯子还给服务员,让服务员替他给领导敬酒。服务员再端一杯酒送给领导,领导这回不客气了,也一饮而尽。然后服务员再端一杯酒送给坐在东北角的副陪,也就是领导的副手,副手也谦让不喝,让服务员送给西南角的次宾,次宾喝完,再让服务员替他向副陪敬酒……领导、主宾和次宾都喝完了,服务员才会端酒给考生。
  大家喝完一轮,操起筷子吃菜,这时候服务员把酒杯收回去,再搁水桶里洗一洗,再倒上酒,再依次端给领导、主宾、副陪、次宾和考生,等大家操起筷子吃菜的时候,服务员再把酒杯收回去,再洗杯、倒酒、端酒、敬酒……如此这般进行七轮或者九轮以后,饭局结束,领导站起来讲话,讲完话大家规规矩矩排好队,还是老人在前,领导在后,考生最后,恭恭敬敬出门。
  在这种饭局上,考生最憋屈(奉陪末座或者一直站着),服务员最受累(反复洗杯、反复倒酒、反复磕头)。事实上,服务员往往还是让考生去做,考生当中谁最懂礼节,谁的体力最好,谁就去做服务员。宋人李昂英描述过广州地方官召集的一次乡饮,有个考生当服务员,从早上开始,到下午结束,饭局进行了七个半小时,他前前后后磕了七十多个头,“强有力者犹不胜”(《文溪集》卷1《广帅方右史行乡饮酒记》),身板再好的人也被折腾得够呛。
  如此折腾人的饭局居然还得定期举行。宋朝科举每三年一次,所以地方官至少也要每三年搞一次乡饮。平常不逢科举年,有些地方也搞乡饮,甚至一年搞两次,秋收后举行一次,大年初一再举行一次。每次乡饮都得花不少钱,这笔钱主要由地方政府出。
  政府出钱办乡饮,不是为了让考生受折腾,而是为了让他们受教育。据说多参加几场这样的饭局,年轻人会懂得敬老,懂得谦让,意义非常重大。所以宋高宗在位时出台一项规定:“非尝与乡饮酒者,毋得应举。”(《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3《乡饮酒》)没有参加过乡饮的考生不许参加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