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量与GDP比值位列全球第一

2019-10-04 09:06:14

我国历年GDP增长率、通胀率与广义货币增长率

  货币量世界第一 “货币量/GDP比”冠绝全球 货币超发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认为“发多少货币合适”关键看能否控住通胀率

  “超发货币稀释全民财富”,这无疑是近期网络世界公众参与度最高的严肃议题之一。用老百姓的话说,“钱越来越不值钱了”:房价依旧很高,物价始终在涨,ATM机里取出的钱越来越“新”也越来越不经花了。

  那么,从严谨的专业角度分析,老百姓的判断是否有理?统计数据是否支撑“货币超发严重”的传言?

  “听到了印钞机的声音”

  “吴敬琏:1990年的货币总量为1.53万亿,2011年89.56万亿,21年翻了58.53倍。美国货币总量同期只增加了1.99倍。这样超发货币稀释全民财富,是一种隐性抢劫。”这段话近日在网上流传甚广。记者考证发现,这段话并非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不过吴敬琏前阵子的确在公开场合谈过货币超发问题。

  据悉,吴敬琏日前在某论坛上指出:“我国有3.2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是国家花25万亿元央行货币购买的,(经过商业银行的一系列存贷款操作),创造的货币购买力大概是10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经过一段滞后期,它将表现为资产价格、房地产价格飞涨;持续一段时间以后,通胀显现。”

  “我听到了印钞机的声音。”有网友如是评论这则假借吴敬琏之口传播的信息,借助网络,“货币超发”这个专业术语被众多的“业外人士”所关心和讨论。为了理清头绪,记者专访了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金融学会理事教授。

  “CPI合理,就不能说发多”

  记者:“钞票印得太多了”,这种说法成立吗?

  :这个提法不是太严谨,经济学上使用的是“货币”的概念,钞票≠货币。货币=现金+银行存款。我们俗称的钞票就是现金,它只是货币的一种。“钱发得太多了”≠“钞票印得太多了”,也有可能是存款增长过快的缘故。

  今时今日,大量交易不用现金结算,而是通过以活期存款为后盾的支票、信用卡等方式转账。从趋势看,经济金融越发达,用现金交易的比重就越小——影视剧里,打开装满现金大钞皮箱的人,通常是老大或者非法交易人士。有些国家还禁止大量使用现金。

  记者:增发多少货币是合适的?

  :随着经济的增长,包括钞票在内的货币作为流通工具自然会相应增多。发多了,会引发通胀;发少了,交易不方便。发多少合适?经济学上有理论公式,视GDP增长率、通胀预期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而定。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远大于根据理论公式推算出的结果。

  不过,抛开公式,货币供应量还要根据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而定。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广义货币(现金+存款)的同期增速如果低于14%,经济下行的压力就会变大——就像最近这几个月。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货币发少了,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增速放缓了。

  我认为,判断货币是否发多了,主要看通胀率、看CPI(消费物价指数)。上个月的CPI只有3%,根据我国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并结合CPI来观察,的货币供应似乎控制得不差。

  “3倍于美国自有原因”

  记者:我国目前的广义货币量已达90万亿元,全球第一;年GDP不到50万亿元,货币量与GDP的比值全球第一,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对此你怎么看?

  :90万亿÷50万亿=1.8,美国的这个比值是0.63。也就是说,同样创造1元钱的GDP,美国只需要发6毛多钱的货币,却需要发1.8元货币。相差悬殊,但其中自有原因。

  举个例子:在市场化以前,存在大量没有商品化的产品、服务,比如,过去住房分配不要钱,看病不要钱,读大学不要钱,现在这些都要钱了,这些产品、服务商品化之后就需要额外的货币来支撑它们的交易。

  而且,我国实行结售汇体制,出口企业把赚到的外汇卖给央行兑换成人民币,央行被迫不断投放货币,外汇赚得越多,本国货币投放越多,总量巨大——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去对冲。

  总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的观点很明确:货币是否发多了,主要看通胀率、看CPI。这30多年以来,除了1988年~1989年、1993年~1995年等个别年份,我国的物价总体上控制得还可以。老百姓可能明显感觉到这几年房价涨得比较快,但住房是投资品不是消费品,房价不能算入消费物价指数。我们同时要注意到,彩电、手机等产品不仅没有变贵,反而越来越便宜。

  记者:“铁公基”助长了货币增速,这似乎是个公认的事实。

  :是的。但集中上马“铁公基”是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决策,而且这些项目中很多并非基于经济上的考虑,没有去算经济账,造成的浪费最终由老百姓埋单。

  经济的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等社会现象使货币使用效率偏低,这也是货币发行量与GDP之比偏高的重要原因。我看到报道,一个市价几十元的火车配件,采购价高达几千元。

  “钞票不是央行想印就印”

  记者:增发多少货币,决定权在谁?

  :钞票不是央行想印就能印的,货币供应是经济运行的结果,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适应商品交易量。央行投放货币,取决于商业银行贷款的增长,而后者又由企业和公众的行为决定。增发货币,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央行及其管辖的印钞厂。当然,央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可以决定政策的宽紧。

  记者:豆你玩、蒜你狠……近年来这些食品轮番大幅涨价,有人认为这是货币超发的结果。

  :我认为,这主要是投机炒作的结果。他们为什么不去炒蔬菜和水果?因为蒜姜绿豆这类食品易于保存。他们手头有钱,股市不景气,收藏品、黄金投资风险大,其他投资机会又相对较少,所以就时不时地炒一炒食品。

  “‘钱更经花’未必是好事”

  记者:有人说货币超发是“劫贫济富的隐形税负”,你怎么看?

  :如果货币增速过快带来严重的通胀,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货币超发”,这进而就会造成收入的再分配。普通老百姓收入不高,通常把为数不多的闲钱存在银行,一旦通货膨胀,财富立马缩水。富人却有其他的财富保值方式,投资房地产、收藏品等等,不仅保值,甚至还有可能跑赢通胀。

  经济不能太热,太热了会通胀;也不能太冷,太冷了就没就业岗位,很纠结。财富分配不公是个“分蛋糕”的问题,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各个阶层多少都能分到点;失业率高对弱势群体来说却是个“有没有蛋糕”的问题了,“有饭吃”总比“没饭吃”好。

  记者:也就是说,“钱越来越经花”未必是好事?

  :有些国家经济不景气、不增长,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通胀,比如日本,研究表明,适量的通胀对日本经济有好处。物价跌未必是好事,说明需求不旺;但物价也不能涨得太快。

  横向对比各发展家去年的通胀率:巴西约为5%,南非约为6%,越南18%,阿根廷超过20%……去年的通胀率是4.5%,在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同时通胀率也控制得不错。

  其实,发达国家没那么好,我们也没那么差。你看现在的欧洲,西班牙和希腊的失业率都超过10%,西班牙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20%。在欧洲,不少顶级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找工作也困难,而从我们中大岭南学院应届毕业生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几乎都找到了很不错的工作。

  叶檀:

  稀释全民财富为国企堵漏

  金融衍生品猛于货币超发

  经济学家叶檀长期关注货币超发问题,她曾指出:“央行试图用低息甚至零利率再贷款等隐性通胀办法,解决的隐性财政赤字。”

  “1989年~2003年,累计补贴国企亏损5632.45亿元。工行、农行在剥离不良资产时,分别与财政部建立了损失类贷款2460亿元和8000多亿元的共管账户……事实上,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不断用量化宽松的货币稀释全民财富为国有企业堵漏。”

  关于中美货币供应量的问题,叶檀也曾撰文解析,在她看来,货币超发在固然是个大问题,但美国的“货币量/GDP比”看似极低,却另有更大的危机:金融衍生品泛滥。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前后,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规模竟然是其GDP的40倍。

  “可怕的数字!可见,美国的纸面货币比只多不少,如果未来发展金融衍生品,则账面上的货币不知道会是今天的几倍。美国的金融衍生品财富不进行消费倒也罢了,一旦纸面财富进入真实消费领域,泡沫不崩溃才怪。”

  数据表明:

  “货币超发”未必造成通胀

  物价下跌或伴随增长放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保持两位数的货币增发率,货币增发速度始终快于GDP的增速。

  ※1984年,我国广义货币增长率高达39.12%,但通胀率只有2.75%,且实现了15.18%的高增长。

  ※1994年,我国广义货币增长率高达34.53%,通胀率同步高至惊人的24.09%,经济增长率也高达13.09%。

  ※1998年~1999年,我国广义货币增长率急剧放缓,物价下跌,但经济增速为1990年以来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