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三本书

2019-12-06 18:21:07

 A文
  
  
  
  爷爷的箱子里,有很多本书。但他最珍爱的,是一本藏蓝的书。遇见阳光明媚的日子,总要拿出来,放在老旧的藤椅上,泛黄的书页上有密密匝匝的字。阳光轻洒在黑色的方块字上,有说不出的安详。日暮,合上的书被爷爷小心翼翼地放在箱底,我凑近了看,“选集”几个繁体的白底黑字映衬着封皮的藏蓝,透着岁月的沧桑。
  
  爷爷说,这是他叔父送他的礼物。1965年,爷爷24岁,还是个健壮的年轻人。每日里在田间劳作,不过那时候叫上工。村里的大喇叭总会播一些的文章,评价水浒的,分析国际局势的。识字的,不识字的。听得懂的,听不懂的。总是认认真真地听,眼睛里有虔诚。大字不识一个的农妇,有时候也会来一句:“说了,,一切都是纸老虎。”那时候,是活着的神。
  
  后来,在外工作,难得回来的叔父给他带了一本崭新的“毛选”。爷爷很是激动,有一本“毛选”,在当时是很荣耀的一件事。没有书皮,爷爷就把书放在柜子里,防止它落了灰尘。上完工,洗完手,爷爷才会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看上一两页。爷爷没受过多少教育,但还是识些字。段落严实的文章,乏味的内容,在我看来,实在没什么好的。当年的爷爷却读得津津有味。“你看,的这句话‘人民解放军是没有飞机和坦克的,但是自从人民解放军形成了超过军的炮兵和工兵以后,的防御体系,连同他的飞机和坦克就显得渺小了’,说明能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呀!”
  
  爷爷回忆那段曾经时,以及看那本书时,眸子里有我不懂的东西。而“”的,他总是很少提,即使提了,他也会淡然地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本书,陪爷爷走了四十多年,其中的一字一句,在爷爷心中,都是一个伟岸的身影吧。
  
  二
  
  父亲虽没爷爷那么爱惜书,但还是珍藏了一些。初一那个暑假,父亲给我说:“你看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吧,很好的一本书。”我正迷着郭敬明那样写青春文学的作家,向来看不起贾平凹、路遥这些作家,不就是一堆顽固守旧的50后嘛。
  
  但父亲却是鲜有的锲而不舍,天天逮住机会给我说,路遥获得过茅盾文学奖,路遥的早逝,路遥墓碑上的两句话“陕北的骄傲,时代的英雄;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那本书,算得上是父亲的挚爱。
  
  89年,父亲20岁,刚及弱冠。也正是追星的年纪,不过那时候演艺明星不多。轰动文坛的路遥,被同父亲一样的很多年轻人所喜欢。《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一本接一本,这个不骄矜的作家,在当时的文坛,举足轻重。父亲在他的文字里,一点点成长。孙少平,孙少安,鼓舞了一代。
  
  那本书父亲得来并不是很容易,那时多数家长认为小说是闲书,并不支持。后来父亲攥着攒了两个星期的早饭钱,走进了书店,买下了它。回家后,用钢笔在第一页写下“1989年12月购于新华书店"这几个方方正正的字.书页里,很多句话被父亲用铅笔做了批注。封皮至今已有些破旧,页角有翻过很多遍的痕迹,谈不上精致好看,却有种恢宏的致远。我仿佛看到,在一个寒冷的冬日,父亲小心地捧着那本书,心满意足地走在泥土路上。
  
  三
  
  我的书不仅是纸的,电脑上收藏的,学习机上下载的……公交车上,闲暇时,便捧着学习机,津津有味地看电子书,内容大多是青春小说。买的书也不少,大多数基于老妈认为多读书有助学语文而买。精装的水浒,彩绘的三国,形形色色的作文书……我最爱一本《红楼梦》。这本书来得容易,过年了,收完压岁钱就去逛了书店。25.8元,比父亲当初买那本《平凡的世界》不知贵了多少倍。不过如今的物价也到这了。
  
  袅娜的黛玉扛着一把锄头,秀眉轻蹙,说不出的弱柳扶风跃然而来。突出的烫金字,隶体的三个字飘逸却不失大气。电脑装帧设计确实比以前的白底黑字胜了不知多少倍。里面不时有色彩鲜艳的插图,泼辣的凤姐,慈祥的贾母,聪慧的探春……无不有。看得时候自然多了许多趣味,比一堆繁密的字来得轻松。曹雪芹仅有这一本,却赚了我不少眼泪,黛玉去世的时候我哭得不能自已。不过我虽爱,但不常翻,平日里可看的书太多,每一本也就没那么重要了。这本书便被放在玻璃书柜里,宁静得像一湖水。
  
  B文
  
  五六十年代的个人崇拜,来得猛烈。在文学书籍匮乏的时代,的文集是大多数青少年都想要的。于文学来评判,写得未必特别好,只不过在老百姓眼中,就是活着的神。他带领走到今天,他领导人民取得战争胜利,他带领百姓建立了新中国......他的字,他的书,他的言论,自然是好的,自然是无与伦比的。
  
  高建群在书里写到:去世时,他们那些当兵的心中有一种父亲不在了的悲恸。他们在防空洞里待了三天,为默哀。这种情感在当时是极为正常的,这种爱戴,是发自内心的深沉。爷爷的情感,亦让我尊敬与感动。
  
  只不过,在21世纪的今天,我去审视那时,不可否认,这是盲目的。正是这种盲目,使来得那么惨烈。如果全国人民理智些,说话的人多些,清醒些……就不会有七百多万非正常死亡,就不会有冤死狱中的辛酸,就不会有国家积蓄空清的可惜……这种情感使中国人民不会反抗。
  
  80年代是让我喜爱的,我们的国家在蓬勃的发展。一批批优秀的作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10年的文化断层还没有让这个国家的文学彻底失去生命力。81年,茅盾文学奖创立;81年,《读者》创刊:81年,《青年文摘》创刊……路遥的出现,更让新中国文坛这片绿野多了一丝生机。
  
  在这本书里,父亲和我,都找到过力量。孙少安的聪敏勤奋,乔伯民的爱民如子……都在告诉着我们,这个民族,每个人生,不会倒。茅盾文学奖,来得庄重,但并不使人惊讶,这是《平凡的世界》该得的。那个来自毛乌素沙漠的陕西人,真真切切是时代的英雄。此时已走远,百姓们终于了。经济快速地发展,文学亦再一次萌出新芽,茁壮地成长。这本厚重的书,也是80年代的一个代表。中国的文学,走向成熟,远离了色彩。
  
  在我目前14年的生命里,看了无数本青春文学的书,说白了也就是言情小说。物质的富足造成了90后一代的浅阅读。网络,mp4,学习机…….我们有无数个读书的机会,有无数本书可以读。想看哪本书,没问题,去百度搜。不到1秒钟,n个词条就出来了。我们沉迷于小说的小伤感,十三四岁为故事里的爱情惆怅。在一堆包装精致华丽的书里,每本书都不会让人心悸。我太容易得到,就不太会珍惜。
  
  我们鄙视过鲁迅和郭沫若,以为他们还没有郭敬明写得好。凡是青少年,没几个人会喜欢一个50后,60后的作家。我们的耐心,少到看不完一本《的葬礼》。90后的一代,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喜好:音乐,动漫,游戏……书于我们,不过是其中的一钟,没什么特殊,也不是所谓的精神食粮。21世纪,是物质的富足,精神的贫瘠。
  
  时光的斗转星移,40后,60后,90后,分别走向社会的舞台,走进属于他们的时代。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承载了我们所有的聪慧才智。5000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先祖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这样的瑰宝。很多经典,影响了很多人,甚至改变了很多次国家的命运。正如《麦田里的守望者》影响了美国青年一代那年。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俄罗斯的人,每天晚上因为天气寒冷,就坐在火炉旁读书,这样造就了他们的高素养;孔子所说的话,流传3000年,影响一个民族的思想;鲁迅的数本言辞犀利的书,唤醒了当时迷醉无知的青年一代……窃以为,判断一个国家的力量,不仅要看它的国防,经济,更要去看这个国家的公民们读什么书,是怎样的文化素养。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未来。
  
  新中国文学的发展,从建国到今天,一直在发展。不朽,一直有:经典,从未断。我去看那么多本好书,总是心存感动。可是如今,物欲横流的市场,让文学失去了它的纯朴。言情,玄幻,穿越……不可否认,新的文学方式的兴起是好事,但鱼龙混杂,太多劣质毫无营养的书充斥了青少年的视野。真正有意义的书被遗弃在角落。新中国文学的未来:堪忧。
  
  1901年,至今,百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没有炎黄子孙的一席之位。读史以明今,阅史以明智。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的精神食粮,作为新中国的未来,华夏子孙。我们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传承历史,再造辉煌。泛黄的书页,留下曾经的瑰丽,作为我们,能否继续书写美丽的色彩,让方块字组成名扬中外,影响历史的智慧。我们肩负着复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承担着让文学更上一层楼的期望。
  
  我希望,在未来,有无数本经典载入史册,流芳百世。我希望,在以后,有中国籍,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东方人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