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019-10-28 15:22:22

1 2 3 4 下一页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学生个性的培养:
  
  根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适时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尽可能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学生现状分析: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物理探究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熟练、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偏离或与生活常识矛盾时,应如何对待,也需要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总之,培养学生尽快适应探究课的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更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恰当指导。
  
  实验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测及处理方法:
  
  A、有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将本章后面的声音知识提出来。
  
  如:响度、音调、音色、次声等。对于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并告知大家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探究的课题,只是本堂课可能时间不够,需留待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并对学生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B、学生可能得到的有错误的认识和结论。
  
  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认知成果,可建议学生反复实验、收集证据、查找资料以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来让学生自己纠正前面的错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C、学生可能提出目前还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
  
  赞赏学生的勇气,并建议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弄清这样的问题,还需要哪些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D、可能将实验探究当作玩耍的游戏。
  
  教师可利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个游戏变得更加有序有趣。使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会使平淡的活动变得更有乐趣,从而引导学生逐步走上科学探索之路。
  
  E、出现教师也未曾预料的实验方法、现象。
  
  赞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
  
  教材分析: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可能提出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所以把第三章整体处理,分节研究。
  
  教学方法:
  
  可交流的分组探究活动。
  
  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
  
  1、音叉、烧杯、水、纸屑、录音机及周围可以用来发声的物体。
  
  2、学生自制自带的发声器具。
  
  3、演示用扬声器、土电话、声的传播演示器。
  
  4、教师自制CAI课件。
  
  教学过程:
  
  ㈠新课引入
  
  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上课。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辩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
  
  ㈡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物体或自带器材发声,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醒学生注意发现问题。
  
  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