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声细气的女生回答——学生音量中的秘密

2019-11-16 16:49:26

教师请一位女学生回答问题,这个女生说话声音很小,细声细气的。教师只好走到她的跟前听。坐在后排听课的我,几乎听不到那个女生在说什么。这时我多么希望,老师能够让学生声音大一点,可是老师没有这么做。
  
  在教学的学情分析中,教师说:本班的“课堂气氛一直不够活跃”。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也确实不是很活跃。为什么“一直不够活跃”呢?不知教师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从“一直”来看,课堂气氛不活跃是很长时间以来的事情了,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教师没有改变这种状况呢?这不应该是教师研究的一个课题吗?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得知教师也曾经努力过,但还是不能改变现状。这说明前面的努力还没有取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学生回答问题的音量里其实就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响亮,而有的学生回答声音很微弱?为什么有的班级里的学生声音都很响亮,而有的班级里的学生则很微弱?
  
  学生回答的声音小,可能与学生的性格有关。如果一两个学生如此,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如果许多学生如此,再归结到性格上可能就有问题了。
  
  学生回答的声音小,可能与性别有关。女生一般可能声音小些,男生可能声音大些。但如果男女生声音都很小,就不是性别的问题了。再者,即使是女生,也并不一定声音很小。也不应该因为是女生就让她们说话声音很小。
  
  学生回答的声音小,可能与学生的信心不足有关。如果这样就应该想办法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的信心足了,那么说话的底气也就足了。说话的底气足了,也就可以说出响亮的话语了。
  
  学生回答的声音小,可能与教师的权威有关。教师如果很强势了,那么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学生不敢在教师面前大声说话。从教学现场看,好像不是这方面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既然是集体的课堂气氛不活跃,是否与班风有关呢?
  
  学生回答的声音小,可能会与班风有关。班风与班主任、任科教师的引导有关,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状态有关。这就需要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整个班级的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并从中找到突破口。
  
  轻声细语的说话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大嗓门说话是一种不礼貌、不文明的表现。但轻声细语也要分场合,当需要大声回答问题的时候,却轻声细语,让大家听不到就成为问题了。再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不能够清晰响亮的表达自己,那么在其他的地方、其他的时候,又怎么去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呢?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说话底气足起来,声音亮起来。
  
  我们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学生的性格,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可以构建有生机和活力的班风,可以用好的班级管理风格和教学风格去影响学生。教师必须为此做出努力,那怕只有点滴的改变也要做。
  
  魏书生深知学生声音的大小与教学气氛之间的关系,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有一次他上公开课,那是夏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天热,学生累,也紧张。他知道这样上课很容易失败,于是他请学生们大喊三遍“我能成功”,要求一遍比一遍声音大。学生们喊后,他认为三遍基本一样,没有层次,他请学生们注意三次力量的分配,不要平均使用力气,最后遍用全身的力气高呼。“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学生们一声比一声大,喊过之后,会场里充满了活力,学生紧张的情绪一扫而光,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成功的信心。
  
  在平时上课时,魏书生的学生们也经常这样高呼。魏书生认为,“特别是全班同学齐声高呼时,有一个群体效应,有‘场效应’,大家互相竞争,互相感染,互相鼓舞,在这‘我能成功’的声浪中,怯懦、紧张、疲劳、懈怠、拖拉、自卑的情绪常常被驱赶得无影无踪,尽管这些情绪过了一段时间还可能回来,但经常这样驱赶,自卑紧张的情绪就少得多了。”魏书生的分析很有道理,让学生在高呼中消除不良情绪,建立积极情绪,学生就能够以积极、活跃地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魏书生与学生建立了一套“暗号”系统,遇到学生回答声音很小的时候,他就会做出一种提高音量的“按钮式”手势。学生得到这个提示,就知道要提高自己的音量了。
  
  一个声音的改变,会给班级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同学的活跃可以带动几个同学的活跃。当教师让细声细语、细声细气的学生回答的响亮起来时,班级里的气氛,也会活跃起来。让学生大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仅在培养着这个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改变着这个学生的信心,改变着这个班级的风气,改变着教学的状态。
  
  因此,请让你的学生大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