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登岳阳楼,诗情各不同——《登岳阳楼》教后思

2019-10-26 19:53:44

作者: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 王莉莉
  
  【课堂简录】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其实没有精心,因为杜甫的诗学生很熟悉,这首《登岳阳楼》写于大历三年,跟必修里选的三首一样都是写于杜甫的晚年(这首稍后两年)。诗歌的风格也是抑扬顿挫的风格。所以当时我就是扣住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思路简单设计了一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必修三的《杜甫诗三首》,温故知新,回忆写作背景,突
  
  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走进诗境。
  
  让学生读诗,并且提炼词语概括诗境。因为有了前面《春江花
  
  月夜》和《夜归鹿门歌》的铺垫,诗境的寻找和概括都比较顺利:洞庭湖景雄浑辽阔。
  
  这儿顺便分析了首联的“今”与“昔”,突出诗人对岳阳楼倾慕已久。
  
  三、缘景明情。
  
  倾慕已久的岳阳楼呈现眼前,而洞庭湖也没有辜负诗人的期待。你们猜诗人此时的内心怎么样?
  
  常理来猜,特别是这样一群孩子,按照他们的理解肯定是兴奋和激动的。也有同学注意到诗句并不回答,而是在沉思。
  
  你们读读诗句,看看杜甫的内心怎么样?
  
  这是一个跨越:雄浑壮阔的美景,期待已久的相会为什么让诗人“凭轩涕泗流”呢?
  
  讨论不是很艰难,因为大家对杜甫诗的熟知。
  
  雄浑壮阔之景中那一叶孤舟就显得特别渺小孤弱,再加上诗人的“亲朋无一字”的境况和老病”之身就自然让人有了身世之叹。
  
  雄浑壮阔之景自然联想起诗人的壮年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对比当下境况,耳闻“戎马关山北”的战事,眼见“路有冻死骨”的现状,面对自身垂垂老矣的身体,怎能不“凭轩涕泗流”?壮美之境、身世之叹与忧国之思紧紧交融,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四、对比拓展。
  
  课后作业里要求比较阅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两位杰出的诗人在不同的境遇之下,面对相同的景色,写下了不同的诗歌。所以这个对比鉴赏阅读非常有趣和有意义。
  
  学生读诗,然后根据题目从诗境和风格两个角度进行比照。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但是明显我的设计思路还是有局限的,根据课本的安排将前一首重点品读,后一首对比一下简单带过。其实这两位诗人学生都很熟悉,两位的诗风大家也都了解,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教给学生去读呢?
  
  可以不可以这样来设计课堂?
  
  一、先播放一段岳阳楼的视频,要有震撼力的那种。
  
  二、学生带着那种震撼去读两位诗人的作品(不去侧重某一篇,同等对待),置身到两位诗人笔下的有不同也有相同的诗境,并作赏析。
  
  三、缘景明情,体会两位诗人的情感上的不同。知人论世,就很好理解了。
  
  四、挑战性作业:你也写一首《登岳阳楼》的律诗吧。(也许孩子们写得乱七八糟,可是只要有兴趣去做应该比什么都重要吧。)
  
  很可惜,这一个班的孩子永远不能感受我用第二个设计思路来上《登岳阳楼》了呵。告诫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课,认真上好每一课,因为这一课对这些孩子来说课堂上一生只能跟我分享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