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开国上将被称为“红军中的赵子龙”?

2019-11-21 08:23:42

  第1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1949年2月1日,根据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纵队改称第1军,隶属第1野战军建制。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治委员。贺炳炎成了第1军的首任军长,有人称第1军为“天下第1军”,自然就有人称贺炳炎为“天下第1军军长”。

  贺炳炎,1913年生于湖北农村,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方面军第5师、第6师师长,红2军团新编第5师师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团长、鄂豫皖湘赣军区第3司令员、江汉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成立后,任第1兵团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四川军区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0年7月1日于成都病逝。

  贺炳炎作战勇敢,曾11次负伤,被称为“独臂将军”。

  1929年的春天是贺炳炎人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就在那个春天,他和半年前参加红军的父亲相遇。在那个春天里,贺炳炎和一个亲戚一块儿在渔洋河一带的渔洋关、松木坪、江家湾等地打铁,他们走乡串户,吃百家饭。但和别的铁匠不同,16岁的贺炳炎每到一处最留意的是当地有没有驻扎着红军。他渴望见到父亲,当然更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红军的一员。

  1913年除夕,贺炳炎出生在湖北省宜都县江家湾村的一间茅屋里。虽然生在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但这个后来成为解放军第一军首任军长、1955年就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孩子,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父亲贺学文原是宜都县九道河人,因生活所迫,常年在外帮工度日,后到江家湾背煤。贺炳炎原随祖姓,取名向明言,后改随父姓,更名贺炳炎。贺炳炎6岁时母亲病故,姐姐被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哥哥过继他人,贺炳炎由婶娘收养。贺炳炎9岁时,就随父亲到煤矿背煤。但因年小体弱,力不能支,只得托人说情,到邻村松木坪给地主放牛和干家务活。后来贺炳炎因忍受不了地主的欺压,怀恨出走,给人杀猪,拜师学篾活、裁缝、打铁等。也是在这一年,贺炳炎的生活里出现了明亮的一笔,经人介绍,他投师于武当一清道长门下学习“凌霄剑”,后来他觉得使剑不过瘾,就改学了“玄虚刀法”。这些武术,在他后来的岁月中常练不辍,日臻纯熟。

  贺学文在大革命兴起后参加农会。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迫背井离乡,在湘鄂交界四处躲藏。1928年秋,红军到达石门、宜都边境一带,贺学文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春天,当贺学文见到儿子贺炳炎时,他没有答应儿子参加红军的要求。他觉得儿子太小,参加队伍出不了力不说,弄不好会给队伍上带来麻烦。

  贺炳炎当时虽然答应了父亲,但在后来的走乡串户打铁的日子里,他仍然做着当红军的梦。半年后的一个深夜,他趁师傅睡熟后,悄悄出门去追赶红军。巧的是这支部队正是贺学文所在的部队。贺炳炎竭力要求父亲带他参加红军。贺学文看了看儿子依然瘦小的身体,摇了摇头,用爱惜的口气说:“你娃子个子太低!”

  “个子低怕啥?我力气大,不信咱俩掰个手腕子看看,要是我赢了你,你就得答应我参加红军!”贺炳炎觉得自己的身体条件完全可以当红军了。

  “这个我信,打了多半年铁,又多吃了半年饭,还能一点劲不长。可你实在是太矮了,连枪尖都够不着,咋当红军打仗?”贺学文还是舍不得儿子。

  “我说不过你,但有一条,反正我要当红军,替穷苦人打抱不平。”贺炳炎言辞振振,把贺学文逼得说不出话来,只能连说几个“你”字。但贺学文硬是抱住葫芦不开瓢,贺炳炎也没有办法,软磨硬泡了半天得不到结果,只好离去。贺学文以为儿子走了就走了,就算是把事情了结了。但贺炳炎却并不是这么想的,第二天深夜,尾随红军、来到红军新驻地的他再次找到父亲。贺学文要撵儿子回去,贺炳炎犟着脖子就是不走。你拉他拽,贺学文所住的小院,热闹得开了锅。

  恰巧,军长来了。贺炳炎一看来了一位大,便往地上一躺,撒着泼地大哭起来,哭得很是伤心。问明情况后,被他的热情打动,对身边的同志说:“收下,收下,派到宣传部去提糨糊桶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