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掘教材 寻找训练点 让“语文”味更浓

2019-12-07 20:01:21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课当然要有语文味。若是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进行琐碎分析,那只会让原本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味同嚼蜡。要想让语文课堂迸发出独有的激情和魅力,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老师首先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寻找适当的训练点。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牛郎织女》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牛郎织女》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学生自己读懂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几乎没有任何难度。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这篇文章几乎可以一带而过,学生的收获就十分有限,更重要的是根本就无法体现教材编者选入这篇文章的意图。因此,深掘教材,寻找训练点,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成了我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
  
  带着这个任务,我开始深入挖掘教材。我发现,这个单元的前一篇课文第12课《姥姥的剪纸》与后一篇课文第14课《安塞腰鼓》都侧重介绍我国绚烂夺目的民间艺术。而这篇文章的入选,毫无疑问是为了展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瑰宝之一民间故事的魅力。因此,帮助学生感受我国民间故事的魅力,初步懂得怎样去欣赏民间故事,逐步迈进文学的殿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经过反复琢磨,我最后确定了以下训练点并在课堂上扎实展开训练。
  
  一、生字新词训练
  
  1、本课语言朴实,通俗易懂,这也正是民间故事的语言特色。本文篇幅较长,也只运用了三个成语,请你在文中画出来。(心急如焚,暴跳如雷,波涛汹涌)
  
  2、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三个成语的意思。
  
  3、以“心急如焚”为主进行训练。“焚”是生字,它的组成很有意思,能帮助你理解它的意思。你能看出来吗?
  
  4、“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文中说谁心急如焚?他为什么心急如焚?你有过心急如焚的时候吗?请你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这个成语中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还知道其他一些这种形式的成语吗?
  
  二、句子训练
  
  (课文最后一句)每逢这一天,喜鹊也似乎少了许多,据说他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这个句子里,能把“似乎”和“据说”这两个词语去掉吗?为什么?
  
  三、复述故事,训练表达能力
  
  请你根据课文,补充故事大纲,并根据这个提纲复述故事。
  
  四、想象力训练
  
  想象:牛郎带着两个孩子与织女在鹊桥见面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给课文插图补充人物对话。
  
  五、篇章训练,文学熏陶,文化引领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本文只是其中一篇。如何充分利用这篇课文,引领学生初步懂得怎样欣赏民间故事,逐步走进文学的殿堂,这也成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此,我阅读了一些文学资料,开始以“体会民间故事的三大特点”为线索来学习课文。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1、故事好不好懂?(感受语言的朴实、通俗)2、故事是怎样创造出来的?(感受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3、故事寄托了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的最后,我还做了适当拓展。我告诉学生《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也成为后来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和素材,然后带领学生欣赏唐诗《秋夕》、宋词《鹊桥仙》、黄梅戏以及现代各种电视连续剧等,同时鼓励学生课外去阅读《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著名民间故事。给学生一种文学、文化的熏陶。
  
  就这样,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来教”,而不是“只教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圈点勾画,学写批注,既理解了字词句,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训练了想象力,又训练了表达能力,既读懂了本课内容,又领略了民间文学的魅力;既学到了文学知识,又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课堂中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