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究竟最爱什么美景

2019-12-08 09:29:13

李文光
  
  读罢白居易的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深深惊叹诗人寥寥数语,虽朴实无华,但把自己骑马游玩西湖时的早春景致,勾勒的惟妙惟肖,生机昂然,妙趣横生,魅力无穷,让人体会到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和高雅的审美情调,笔者自然深深陶醉于诗歌中的优美意境中。可认真揣摩“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句,我更是体会到“最爱”一词的妙处,现略述愚见,以期就教于方家。
  
  一、最爱的是如“西子”般的自然美景。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有这样的描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把西湖比喻成一位绝代佳人,足见西湖美景美不胜收,让人怦然心动,这也佐证了民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可遗憾的是,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并没有把最爱的风景诉诸笔端。白居易究竟最爱什么风景?这给人留下了丰富的猜想空间。我想,作者最爱湖东美景,大概是站在“绿杨阴里”白沙堤,更能欣赏美景吧。这是因为:钱塘湖三面环山,中有白堤和苏堤,将湖面分为里湖、外湖、后湖。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作者选好最佳的视角,“零距离”接触了西湖全景。那水光接天、碧波荡漾的湖面,那繁花似锦、浅草似染的装饰,那春寒料峭、春风拂面的感受,那独揽全景、情趣无限的诗意……让作者顿生相见恨晚、留恋忘返的“最爱”情怀。置身湖东白沙堤,领略如诗如画的风景,怎能不让人如痴如醉,陶醉其中呢?
  
  二、最爱的是施展抱负的事业美景。
  
  白居易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做自己的毕生追求。可惜在他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故他一生大部分抑郁不得志。但白居易在杭州做官时,却很有政绩。《西湖游览志》录:“白居易缵邺侯之绩而浚治之,民以为利。”白居易置身“绿杨阴里”白沙堤,看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繁华景象,他深感精神的惬意和舒畅。故表面上看他最爱的是钱塘美景,实际上他最爱的是取得了“政通人和”的政绩。对于一心想为老百姓做事的白居易,还有什么风景比政绩更让他满足的?这在他的《忆江南》(其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作者后来之所以最忆杭州,是因他在那里干出了有目共睹的政绩。而其政绩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的,这足以说明白居易最爱的是事业美景啊。
  
  三、最爱的是栖息心灵的精神美景。
  
  苏轼最爱“湖东行不足”,从表面上看,他最爱的是湖东的靓丽迷人美景,从较深层次看,他最爱钱塘美景,是因为他政绩显赫。《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所作,当时的白居易已经由被贬又转为逐渐被重用,正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白居易从自然美景中看到事业的锦绣前程,所以他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从更深层次讲,白居易是寻觅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才情不自禁释放他最爱的情怀。对白居易而言,虽然在杭州地位和名声显赫,但杭州毕竟不是他的家。面对语言饮食、生活环境、风俗民情等诸多差异,他难免会有太多的不适应,产生一种孤独飘零感,思念家乡的父老乡亲。苏轼云:“此处安心是吾乡。”对关心民间疾苦,一心想建功立业的白居易而言,此时他早忘却了“外乡人”的身份,以杭州为家,他找到了归宿感,他的精神有了踏实的寄托。正如著名诗人艾青所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白居易以深沉浓挚的大爱,在杭州这片土地构建起一座坚实牢固的精神家园,这样他便诗意的栖居在自己的精神家园。
  
  白居易究竟最爱什么美景?这给读者留下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更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诗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作为解读者,我想,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这道桥梁,反复品读、咀嚼、玩味诗歌,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诗歌的迷人魅力,从而真正明白什么是白居易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