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之——时政热点综合分析

2019-10-04 14:43:10

四.三农问题

4.结合材料,分析“要长期稳定并不断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要性。

①这种体制既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也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了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特点,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②坚持这一制度,表明了对农民首创精神的尊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对坚持农村政策稳定的决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5.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①有利于农村经济实行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②有利于促进尘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③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小城镇建设:

④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6.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经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把实现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②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③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和土地流转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④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竞争能力

7.简述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体现的学道理。

①体现了党是我国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体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③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⑤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8.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入革、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试概括前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一次重要的改革;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不同点:(1)改革的内容不同。前者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后者是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

(2)改革的结果不同。前者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为新中国的巩固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推动了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2.我国古代史上的“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分别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对社会经济和产生了什么影响?

“两税法”:⑴历史背景:①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推行;②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财税管理混乱,社会矛盾尖锐。(2)影响:①简化了征课名目,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我国历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一条鞭法”:(1)历史背景:①两税法无法实行;②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费繁多,矛盾尖锐。(2)影响:①化繁为简,统归为一,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②加强了中央财政的集中统一领导;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摊丁入亩”:(1)历史背景: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土地买卖的频繁;③人口数量的增加。(2)影响:①标志着延续数千年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②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税收稳定;③导致了人口的激剧增长。

3.黄宗羲提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累莫还之害”。清华大学教授将其概括为“黄宗羲定律“。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黄宗羲是什么时期的人?有何贡献?并解释何为“黄宗羲定律”?

(1)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进步思想家。

(2)贡献:认为君主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对晚清民主思想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3)解释:不分土地好坏都统一征税;农民种粮食都要等生产的粮食卖了以后用货币交税,中间受商人的一层剥削;历代赋税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这就是著名的“黄宗羲定律”。

4.在农村的税费改革中,我们应如何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

①把税费改革与土方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大力裁减乡镇机构和人员,减轻农民的各种税外负担。 ②规范税制,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减轻规范、稳定农村税赋。 ③对农民实行国民待遇,变城乡分治为城乡同治。 ④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⑤发展生产,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5.联系有关的税收知识,简析为什么不同性质、不同时期的国家都有税费改革之举?

①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实现经济监督的主要手段。因而税收对于国家的存在并发挥其作用、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不同性质的国家都有税费改革之举。 ②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基本特征,当然,税收的固定性就是税法不变的情况而言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边利用税收调节经济的不同需要,税收制度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改革税费,可以更好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巩固国家。所以,不同时期的国家都有税费改革之举。

五.新型工业化

2.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

①科技力量强;②劳动者素质高;③交通便利;④资金雄厚;⑤市场广阔;⑥地理位置优越等。

3.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曲折历程。

①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初步建立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②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③1958年,“”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④1966-1976年“”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⑤1978年十一届后,实行对外开放,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4.结合史实分析近代以来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原因。

①近代史上,由于东部沿海一带最先遭到列强的侵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众多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对外交流,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集中出现在东部沿海一带。

②建立后,官僚资本企业也集中在沿海城市。

③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兴办的重工业也主要分布在东部。

④改革开放后,东部经济特区享有优惠政策,发展迅速,东西部差距加大。

5.2003年9月10日,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请运用经济常识,谈谈东北地区应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以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的模式。 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原有体制,引进俄罗斯、韩国、日本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借鉴“长三角”发展经验,促进区域发展。

④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分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信息化”中所蕴合的哲学道理。

①确定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原理。 ②制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指导和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体现了意识能动性原理。③时代在发展,实现工业化的途径也应有新的思路,不能再走常规的发展道路,而应实现跨越式发展,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有普遍意义。但各国状况不同,就应选择适合国情的道路。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7.结合材料,回答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在何处?何为新型工业化道路?

(1)①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②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③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 ④新的工业化战略。

(2)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8.如何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①我国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最好的方案就是将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有机结合起来。

②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可以有效地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地协调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可以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先进设备,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9.我国走新型工业道路中,大力实施的两大战略是什么?

①科技兴国战略; ②可持续发展战略。

10.运用哲学常识和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实施上述两大战略的认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

②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可以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③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生态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途径是什么?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

含义: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

首要途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主要矛盾: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

(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叙述江南地区天然植被遭破坏的过程。

①三国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迁,与当地人一起开发江南。 ②西晋末年,又有大批北民南迁。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④隋唐宋元明各朝代,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以及政府奖励垦荒的政策,使江南地区的天然植被进一步遭到破坏。

试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天然植被被破坏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

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人类对天然植被的破坏不断加剧。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

(5)、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体现了常识的哪些道理?

①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②体现了国家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③体现了党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④体现了实践“”的要求。

(6)用哲学观点说明应如何治理荒漠化。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防沙治沙。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克服困难。 ③坚持联系的观点,处理好经济速度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④坚持内外因相统一的观点,既要有自力更生,又要国家和其他地区的支持。 ⑤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新的科技防沙治沙。

(7)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在农业发展上应遵循什么原则?

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生产。

(8)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生态平衡体现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数量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哲学中普遍联系的原理和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5.沙尘暴带来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造成大气污染;良田毁坏;交通中断;影响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6.请分析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①乱垦、滥牧、过度樵采,使植被遭破坏,土壤裸露,土地沙化迅速扩展。 ②冬春季节少雨,气候干燥,土质疏松。 ③快行冷锋过境。

7.请你对治理沙尘暴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建立和完善沙尘暴的动态监测体系。 ②实施以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治沙工程。

③保护好现有的沙丘植被,巩固扩大沙漠绿洲。 ④在乱垦滥牧地区尽快退耕退牧,还林还草。 ⑤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8.试从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角度,提出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措施

(1)从常识: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能。

(2)从经济常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3)从哲学常识: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9.防沙治沙,治理沙尘暴有何经济意义?

①改善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②能促进我国北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③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

10.用常识的原理谈谈对国家从根源上治理沙尘暴的认识。

①表明国家履行了搞好社会公共服务,保护公共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职能。

②反映了国家机关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经济建设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