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19-12-07 21:38:39

  在数学学习中因为学习个体差异和认知风格的不同,容易造成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失败感,而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则会改善这种局面,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提高了每个学生的成就感,为数学学习者营造了高度互动和交际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但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可以发现不少教师所组织的合作学习存在误区,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上,很多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及教学过程缺少认真的设计。通常教师提出问题,安排全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时,教师或在教室内巡视,或插上一两句话,意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然后,各组由一位同学作小组结论发言,最后教师进行课堂评价和总结。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效果看,多数问题的讨论如蜻蜓点水,无关痛痒。

  有的教师上课伊始便出示几个讨论题作为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就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像蝴蝶般地穿梭在各学习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很关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至于合作过程中如何开展合作,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要求有哪些等问题,教师则不太关注。

  更有甚者,有的课堂弄得乱哄哄的,像个“自由市场”,小组合作处于一种缺乏监控与指导的自由放任的状态,合作学习成了粉饰的包装。这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做法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提高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对策上面,我认为首先要合理分组,明确组员责任和目标。合作学习小组构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纵观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年龄、性别、数学知识水平等不同特质进行划分,尽量使每个小组都有水平不等的学生,以达到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均有学习收获。笔者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遵循以上原则外,还设立了中心发言人,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参与意识。

  其次要课堂创设话题的有效设计,有关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评价观点相一致时,他们掌握学习材料最快。因此,在创设讨论话题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一个真实的、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讨论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最后,合作学习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充分显示了学习的主体地位,那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就不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工作重点是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对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进行全程把握。因此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只是传统的在讲台上授课,而是要组织起有学习目标、任务、计划的活动小组,并在活动中观察、记录,给予必要的帮助,从而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比如,对于学生生成的新思想和新问题要及时介入,及时指导;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同时,教师要避免那些不必要或不应该的指导,防止出现干扰性指导,否则,很容易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设计选材,设置目标,积极介入不同的小组,并为小组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同时减少无效参与,增加有效参与,实现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行为参与向思维参与的过渡,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