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轶事:方孝孺 被“诛十族”的人

2019-11-25 06:40:32

1 2 3 4 下一页

  方孝孺(1357-1402年),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村人,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870余人全部遇害。方孝孺刚直不阿,孤忠赴难,不屈而死,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鲁迅先生曾在《》里以他为典故来形容柔石,认为方孝孺是一个比较迂(即耿直单纯,非贬义)的人。

  几百年来,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观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叹之处甚多,我也崇敬万分。然而,其“骨鲠之士”美名之余,亦透出其儒学之士的迂腐和固执之处。

  明史有传,其说:“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他是浙江宁海人,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他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先生,是最优秀的学生,深受器重。他从小聪慧过人,六岁能诗,十三岁善作文,千言立就。他很小的时候,每日读书超过一寸厚,且“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理趣会于心,虽钟鼓鸣、风雨作不觉也”,人奇其才。

  方孝孺之才能,直到洪武十五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之后,才引起朱元璋的注意。据史料说,他当时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朱元璋之意。赐宴之时,朱元璋有意叫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结果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元璋对其端庄举止和渊博学问,甚为满意,便有“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并“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方孝孺在家读书立说。方孝孺后因人争讼受词连,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此时,还是朱元璋救了他,他在名录中见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释放”,后又被举荐,任建文帝的重要谋臣,明史说:“凡国家大事,(建文帝)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呵呵,好在朱元璋还一个好记性。否则,那里又有方孝孺在建文一朝的辉煌,又何来其被“株十族”的下场?人生之祸福,真说不清。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