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9-10-28 16:23:56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兴趣的激发,新课程的引入,还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催化剂”,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实验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时,思维活动就会活跃起来。事实上,做好新课程的引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通常教师可采用小实验作为新课程的引入方法。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用“木筷提米”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对探究摩擦力产生的各种因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再如,在讲授《压强》时,用幻灯片展示气功表演“睡钉床”的节目,然后提出问题,如果钉床上的钉子只有一根,情况会怎样?这种新颖、奇特、惊险等强烈的视觉刺激,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再从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但激发了物理课堂活力,而且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激活思维活动,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创设实验情景,注重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实验技能,从而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达到质的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新课程中把如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探究学习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更具有开拓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和实验情景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课中,教师可采用引导+实验+分析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宽松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进步,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探究哪些内容?如何去探究?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自己选器材,进行自主探究。有些问题需要多位同学协助完成,有的则需要独立完成。对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创造性的方法及时肯定和表扬。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时,一学生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向左倾斜,而镜中蜡烛的像却向右倾斜,便得出了物像倒置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发现把尺子放在了蜡烛的右侧,看见镜中尺子的像在蜡烛的左侧,他拿起尺子往蜡烛左侧移,结果尺子的像往右侧移,于是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这次实验课上,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欢欣鼓舞。最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分析测得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通过作图的形式,得出了平面镜成像的结论。

  总之,通过物理实验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