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之花”在物理课堂上竞相开放

2019-12-01 10:11:26

  (说明:本实验可采用力传感器测量数据通过计算机做图一次完成。)

  通过实验由学生积极参与来探究摩擦力,能使学生正确建立摩擦力的概念,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同时实验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在矛盾冲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真正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感悟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初步认识

  物理实验分课堂演示实验、实验室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三种,它们所处的教学环境和功能不尽相同,但都能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起到各自的作用。教师不要局限于教科书上所例举的实验,应该积极开发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力求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课程资源。”在开发设计实验时,尽量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教学中常进行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会全力配合的。如在失重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演示了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瓶在自由下落过程中水不流出的现象,当把水瓶上抛、斜抛时学生惊奇的发现水也不流出(学生猜想是流得更快或更慢),老师演示完后学生还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课后很多同学自己亲自作了这一实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外实验,教师要在实验的趣味性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

  教师紧接着追问到“根据表格记录的数据你发现小车运动的速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一般能回答出速度是在增加的,教师又追问到速度随时间的增加有规律吗?如果实验很精确不考虑误差因素,那么我们从表格中就能准确的得出其变化规律,但是实验总是存在误差,因此要从表格中准确的发现其变化规律有一定难度。

  教师给出问题: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处理这些数据?学生基本都能想到用图象法,因为在(教材第24页中已经学过)。从而引出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找出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作图得出了如下图的速度时间图象。

  教师提问:1.怎么才能发现这些点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基本能说出用光滑的曲线连接点(教材第24页中已经讲过)。

  教师利用Excel软件分别用曲线和直线连接这些点并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下图)。

  教师提问:那种连接更符合小车的实际运动情况?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用直线连接更加符合实际,因为在直线上的点比在曲线上的点多,因此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实验探究总结与提升

  因此我们得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即小车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这里应该强调怎么得出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直线这一过程。因此笔者让学生总结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怎么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2.怎么根据有限的点得到这条光滑的曲线呢?3.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让尽可能多的点在这条直线上。

  2.不在直线上的点在直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3.偏离特别多的点给他舍去。

  笔者认为这个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在这里实际上是给出了一种很普遍的研究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以及研究中还是会遇到,所以一定要重视这个过程的教学,真正的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实验拓展

  对这个实验的探究新教材中又介绍了两种其他的方法:1.粘贴法(教材36页“问题与练习”中的第3小题),对于这种方法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处理,并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2.用Excel软件处理(教材35页“做一做”中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对于这种方法可以给学生演示下,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给我们处理问题带来的方便,并让学生在计算机课的时候自己动手做一下,亲身体验其优越性。利用Excel软件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对图象进行拟和得出其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如下图),可以直接得出其加速度与初速度。这样既巩固了前面加速度的知识又为后面引出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做了铺垫。

  利用已经Excel软件已经画好的速度时间图象,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该物体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很容易判断出该物体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仅如此利用Excel软件中显示出来的公式还可以更深的挖掘图象反应出来的意义。用Excel软件绘制的v-t图象拟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得到v=2.5857t+0.2752,引发学生讨论2.5857和0.2752的物理意义,加深学生对速度时间图象的理解,同时笔者认为这可以作为新课程下一个学生物理综合素养的很好的考察点。

  四、反思与感受

  探究性的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未知的,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为了使教学不走弯路,教材在适当环节给出了一定的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以保持学习的探究性。例如第三章第四节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等。对于不涉及实验的探究活动,教材也用提示的方法,既使学生能够不太困难地走下去,又保持了教学内容的探究性,例如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等。

  科学探究的活力在于每个具体的探究都与另一个不一样,它不是僵死的教条,无论是科学研究中的探究还是科学课程中的探究,都是如此。所以应该注重探究实验教学中探究过程的地位,凸显出探究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最后真正的达到新课改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