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主题“读书学习”指导与演练

2019-11-02 10:59:22

  作者:彭武胜
  
  热题回放
  
  1.也是一堂语文课(2011·江苏南京)
  
  2.课堂(2011·江苏宿迁)
  
  3.学中好景常追忆(2011·吉林长春题一)
  
  4.材料作文:珍惜学习机会(2011·广西钦州题二)
  
  5.伴我成长的那些(篇)课文(2011·广西柳州题一)
  
  难点攻坚
  
  我们写“读书学习”类主题作文最大的优势是:我们都有这方面的经历和体验,都不缺东西可写;但同时,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劣势,读书学习,我们太熟悉了,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很难把作文写出新意来。如果写读书,不外乎是写读书如何有趣,如何吸引人,对自己的帮助有多大;如果写学习,一般就写学习任务太重,自己的学习压力有多大之类。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写这类作文,如何快速打开思路,写出新意。
  
  有九个词语能帮我们打开思路,让我们有事可写,描写具体生动。这九个词就是“多少,何时,何地,谁,什么,什么样,怎么样,为什么,假如”。“九词法”既能单独运用,又能综合运用。
  
  单独运用时它能为你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有时一个词就能帮你找到文章的立意;综合运用时,它又是你构思的拐杖,它能帮助你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理清自己的思路。“多少”即你所写的这件事发生过多少次,你打算写几次。(如果是一次,打算分几个环节来写。)这个词能帮助我们大致确定文章的结构。“何时,何地,谁,什么,什么样,怎么样”能帮助我们把握重点部分,把重点段写具体。“为什么,假如”能帮助我们进行原因分析,或者假设推测,增加我们思维的深度。
  
  下面以“学习”为例,来说明这种方法的运用:
  
  我们先单用“九词法”确定文章的立意。谁学习?什么时候学习?学习多少次?学到什么?……用这些词问自己,每一问要尽可能多地回答。我们不要最常见的答案,而要挑选答案中最独特、深刻、有个性见解的内容作为文章的主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新意。例如:学习什么?学习知识,学习生活常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当然学习做人的道理更深刻新颖些。
  
  定下这个立意后,接下来可以通过九词法的联合运用来帮助自己理清文章的思路,确定写作的重点:
  
  谁学习做人的道理?他学习了几次?这几次学习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是一次学习,分成哪几个环节?如果是两次学习,两次学习内容、效果等有何异同?(此问可定下作文结构。)
  
  他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他在什么地方学习的?他怎样学习?(此问可定下作文的重点描写内容。)
  
  他为什么学习?(此问作为结尾段,可用来阐释主题,升华思想。)
  
  要想利用“九词法”写出既有新意,思路又清晰的作文,归根结底还是靠你自己的创新意识。只有你不满足于最常见的理解,你才有可能发现最具个性的见解。否则,对这些最普通的问题,你如果只满足于最普通的答案——那么你得到的将是最普通的立意。
  
  拓展演练
  
  1.有人说,学习真好,知识扩大了我的眼界;有人说,学习真累,做题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关于学习,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感受,请以“学习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作文题目自拟,字数在600以上。
  
  构思导写:这个作文题有两个要点要注意,一是这是个话题作文,作文题目要我们自己拟,千万不要把话题当作题目;二是提示语中的“感受”是题目的关键词,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且要把感受写得具体生动,让读者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九年求学的过程中,你接触过很多位老师,很多门学科,上过无数堂课。这些课有的让你获得了知识,有的启迪了你的思维;有的充满激情,深深感动过你;有的妙趣横生,让你开怀大笑……请选择一堂你最喜欢的课,把它记录下来,作为初中生活最美好的回忆。请以“我最喜欢的一堂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构思导写:这个题目的重点在“最喜欢”,要多角度去表现这个词,喜欢的原因,喜欢的过程,喜欢的外在表现,喜欢的内心感受,等等。
  
  佳作展示
  
  短命的“减负”
  
  张曦元
  
  说到学习生活,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减负”。“减负”就像减肥产品,用了以后一定会“反弹”,其寿命短得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不久前,我们学校就有过一次很夸张的“减负”。
  
  之前的一天,学校大喇叭通知,明天不许带任何练习册。为了保险,老师们还把所有的练习册都收了上去。各组组长催收练习册的脚步声与走廊喇叭里呱啦呱啦的“减负”声响成一片,整个教学楼沉浸在火热而幸福的“减负”中。
  
  老师上课时,满面春风,和蔼可亲,连平时最严肃的钟老师也和我们开起了玩笑。放学之后,我还发现,这天的作业出奇的少,突然感觉到今夜“减负”的春风是那么柔和,那么舒适……
  
  那天操场上,校长大声地、激动地、几乎用尽丹田之气地说:“同学们,我们轻松的学习生活获得了上级领导们的高度赞扬,让我们感谢他们!”校长讲话间还不时回头看看主席台上的领导,而领导也满意地与校长用眼神交流着,还时常和着学生鼓掌的节拍拍着手,有的嘴里似乎还低声说着什么。虽然在台下听不到上级领导们在说什么,但我猜得出,一定是夸奖我们学校减负“真好,真好啊!”上级领导的检查,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结束了。
  
  下午,语文老师写了三分之一黑板的作业,深沉地说:“同学们,这两天的练习没有跟上,我们要将它们补回来!”我们都傻眼了,有的支撑着头,有的撇嘴把书轻轻一拍……
  
  一本本练习册都发了回来,有一个组长发练习册时,由于用力过猛砸在了我的头上。我差点晕了,同桌发出感慨:“练习册的杀伤力还真强!”
  
  正在这时,老师轻飘飘的一句话让我们差点晕倒:“后天领导还要来检查,我要去开会,你们安安静静地写作业吧。因为练习册不能带回家,没写完的,不许回家!”老师的高跟鞋声在门外消失了,教室里只听到写字的“沙沙”声……
  
  一会儿,教室里“轰”的一声炸开了:“减什么负啊!作业还更多了!”“烦啊!今天累死了……”
  
  天啊,原来“减负”只是昙花一现,“减负”的“寿命”为什么这么短?!
  
  我再不相信什么“减负”了!
  
  (选自《初中生优秀作文》2011年第8、9期合刊)
  
  点评:新颖的主题内容。作者选择了“减负”这个题材,表达了对减负的渴望和减负不成的无奈,新颖独特,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出色的气氛营造。催收练习册的脚步声、喇叭声、校长的发言声,声声都那么动听,让人感觉到“减负”后的无比轻松。而到了作文结尾处,同学们发现,“减负”实质上是“增负”,于是发练习册的混乱、老师的命令声、远去的高跟鞋声、同学们的抱怨声,处处充满了烦躁与不满,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氛。
  
  鲜明的对比衬托。练习册的收与发,作业的多与少,在作文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形式主义上的减负是那么荒唐,这种对比使得本文充满了讽刺意味。
  
  素材金库
  
  名段赏析
  
  只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像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选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略有改动)
  
  赏析借鉴: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是很好的读书方法指导文。这一段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方法——找一个与自己“意合神会”的作家的书来读。作者的这个观点完全来自自己的读书经验,新颖别致。作者把这种读书方法比作两个人谈恋爱,来说明它为什么有用,这样易于理解。我们写作时也要想办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思想。
  
  名事解读
  
  苏秦曾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煽动秦王用武力去兼并其他六国。不料秦王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他只好离开秦国回家。苏秦“归至家,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以后,苏秦研究兵书已有一些成绩,他在各诸侯国游说,山东六国纷纷拜他为相。
  
  解读运用:“悬梁刺股”向来是勤奋学习的典型。此外,这则素材还能显示知识的力量。苏秦因为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令六国折服而官拜为相。这个故事中还包含着知耻后勇的学习态度。但在这个故事里也包含着消极的方面:功利主义的学习态度,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谋取高官厚禄。而苏秦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非人性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适用话题:“知识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式”“读书的目的”等
  
  

来源:语文报·中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