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2019-12-10 07:43:53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战争让他们告别了家乡,离别了亲人,长久地戍守、生活的凄苦使他们对入侵者怀有强烈的恨。他们南北转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极其凶狠的敌人。然而思归回乡的感情却并没有因为战争的严酷而淡化。当他们拖着疲乏的身子,挣扎着在车前马后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的飞矢的时候,当他们枕戈待旦的时候,怎能不倍加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诗歌刻画的是一位戍边士兵,表现的却是戍卒群体。
  
  【写作素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素材激活】
  
  《采薇》的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着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由于意识到是猃狁满怀怨恨,在对猃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则怀有一种自豪感。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战争”“国与家“怀乡”“思念”等写作话题中。
  
  【运用范例】
  
  1、诵读着《采薇》,忽然想起《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战士思乡,是亘古的诗材;战士保国,是永恒的主题。思乡与报国,在战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因为爱乡,方能思乡;国为爱乡,方能报国。“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是当今战士的心声。他们为了大家,舍去小家;他们为了国家,不顾自家。国家有急,他们捐躯赴国能,视死忽如归;人民遇险,他们挺身挡灾祸,舍我而有谁,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征人思乡,哀怨连连。“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碛进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横笛遍吹,声情哀怨,意涉离别,思乡之情暗会,达到了惊天动地、感物应心的境界。
  
  3、风、雅、颂。
  
  这几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
  
  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耠”、“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丽。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适足,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锁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战乱与繁重的瑶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小雅”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牖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古风》中的弃妇,坚贞是《柏舟》中女子,明丽是《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子般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让我们一下刺酸了鼻子。
  
  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 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陈蔚文《溯水而上》)(来源:中华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