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背后

2019-11-08 10:24:40

1 2 3 4 5 6 下一页   据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的统计,今年重庆有上万名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其中有不少来自农村学校。
  
  在重庆江津、渝北、涪陵等区县采访时发现,导致农村学生弃考的原因,值得关注。
  
  弃考:就业寒冬的连锁反应
  
  在重庆部分区,当前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收入低”是农村学生弃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过高考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在就业寒冬中,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岗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现象,使得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就业。
  
  这一现象,刺激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重庆市涪陵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不少农村学生自认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挣钱。
  
  涪陵区一名弃考考生告诉记者,有的职业院校每学年收费8000元,相当于父母一年的收入。假如自己把钱用了,弟弟读书怎么办?当记者吿诉她进入大学可申请助学贷款时,她反问说:“如果毕业就不了业,拿什么还?”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跟记者算起“教育账”:培养一名大学生,一般要14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万元。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按照2000元计算,除去生活费,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将教育投入“挣回”。即使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收回成本也要5年。而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大学阶段,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真不如早点就业。
  
  ——就业愁云密布,广东状元村萌生“读书无用论”
  
  4月17日,广东丰顺县汤坑镇新铜村。
  
  夫妇俩靠养猪,供养仨大学生
  
  社会上流行这样的说法,高校扩招缓解就业压力,研究生批量生产,已成为不少学生躲避就业难的缓兵之计。云凤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但承认这个“缓兵之计”是需要条件和代价的。
  
  上学期报考研究生一事,云凤已抛在脑后,但父母一直惦着。当时学院对云凤的评价很高,很多教授都鼓励她考研。说是跟父母商量一下,其实她心底十分清楚,父母实在负担不起相当于多了一个大学生的支出,再说,弟弟妹妹都在上大学。
  
  在新铜,说起冯莹辉、冯莹叶夫妇,村里人无不竖起大拇指。
  
  “靠养猪供起了三个大学生,真不容易啊!”村支书形象比喻:一座山就压得孙猴子没法动弹了,冯莹辉、冯莹叶背上“三座大山(指三个大学生)”,也能挺住。
  
  不过,这份辛苦没有白费。他们的女儿、儿子个个表现不俗。尤其是大女儿云凤,在村里读书时就一直非常优秀,高中时就入了党。到了大学,每年都拿奖学金。
  
  目前,云凤的妹妹冯菊在广东商学院读大二,弟弟冯彬在广东工业大学读大一。每次两姐妹聊天的时候,说到考研,云凤心里多了一跟刺,她暗地里下决心:一定不让妹妹因为学费问题读不上研究生。
  
  大学生日见多,找工作日见难
  
  在拥有近3000人的新铜村,与云凤一样,就读北大、中大、上海交大等名校的学生凤毛麟角,多数都是大专生,特别是随着高校扩招,名校不开设专科专业,“这几年孩子们考上的大学,名字越来越长,什么职业技术师范学校”……村民认为,最好是四个字,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在村委会公开栏上,按年份排行的一串串姓名,记载着村里的骄傲。这是历年来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名单。
  
  从1956年以来,新铜村培养了100多名大学生,最近几年,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都在20人左右。2003年以前,考上大学的只有零星几个,2006年出现了井喷,新铜村22个学生参加高考,全部考上大学。去年,村民冯兴华之女冯晓研获得梅州市语文单科状元,喜讯传来,原本被四邻八乡称为“秀才村”的新铜,升格为“状元村”。
  
  村干部们认为,尽管没有预料到会被冠以“状元村”的荣誉,但对这些年村里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却在预料之中。
  
  从1996年开始,村里将小学、初中的基础教育,以及对大学生的激励工作捆绑开展。当年2月25日,由旅泰侨亲冯寿权和瀑声学校老校长冯东明倡导,筹集了20多万资金的“瀑声奖教奖学基金会”成立了。基金会把资金以一分钱利息借给村里企业的老板,每年拿利息发放奖学金。奖学金是奖给小学的优秀学生、老师以及考上大学的学生的。至今,已发放奖教学金十二届,累计超18万元,受惠师生六百多人次。
  
  但是,由于奖学金有限,村委会和基金会在考虑,随着5年来大专生人数剧增,是不是考虑重奖本科生,或名牌大学生,或像冯晓研这样的状元?
  
  这些年,村里一批大专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好,导致村民本身也开始小瞧这些读三年或两年的大学生。
  
  毕竟,在农村,读大学就是一种投资。动辄数万,甚至十几万。但“毕业相当于失业”的现状,让不少村民觉得投资风险太大——那么高的投资,回报却可能为零,谁敢去做?有不少家长出现这样的心态:高中也别读了,成绩不好,考上大专,跟读技校没什么两样,技校学费少,国家还有补贴。
  
  多数村民认为:“以前有个大学生,一家人基本就脱贫了;现在有个大学生,可就要返贫了。刚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都趾高气扬,满脸欢喜,到了毕业的时候,学生、家长全都垂头丧气。”尤其是大专生,学历不高,又没有专长的技术,打工都没有老板愿意请。
  
  求职没有背景,压力独自承担
  
  年过五十的村民老冯有两个女儿读大专——大女儿冯媛娜读广东教育学院,小女儿冯慧媛读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光是学杂费就花去十多万。现在,就业难的问题同样摆在她们面前。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