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的火光在课堂上璀璨——《水的浮力》评课稿

2019-12-09 19:14:41

  新课程伴随着教材的更新换代,新教材《科学》在内容的选择、组合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变化,对教学的要求也更高。课堂里我们不断寻求着更好的教学方式,继观摩彩田学校《水的浮力》一课教学初探后,我们深深得体会到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过程和方法,更迫切需要一套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引导激发其思考发现的教学方式。我们的教研员肖萍老师掌握学情,体验教材,把设计优化,两周后的今天亲自“下水”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而意义深刻的原生态课堂,给日常教学提供了一个清晰有效并极具启迪意义的参照系。仰慕之余,也为肖老师迎难而上,执教一线低年级学生的勇气倍生敬佩。

  课堂上肖老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灵活处理学生的反馈,创设思维冲突情景,启而不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前概念”进行验证,共同建构知识的新概念。其中有几个教学片段让我感触颇深,也对肖老师的课堂智慧赞叹不已。下面本人把心得体会整理成文,为日后的教学与成长储备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

  感触一:浮力概念的建立

  生活中与浮力有关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常见的浮沉现象给学生形成了浮力的前概念,它们既可以帮助学生感知浮力,同样也会干扰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阻碍新概念的形成。如“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大石块下沉、小木块上浮是因为木块受到的浮力比石块受到的浮力大”等观点,这些在教学中都需要通过相应的探究活动加以纠正。

  课上肖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说出了几个与浮力有关的因素,充分暴露其对浮力的前概念。其中有个观点“浮力与物体的重量有关”基本被全部学生认同。肖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做了一个对比试验,在试验台上展示了一个塑料杯子与一个铝块,明显铝块比塑料杯的重量大,把它们放入水槽,现象是杯子浮起来,铝块沉了下去。这是否能说明问题呢?接着,肖老师把铝块巧妙得放进了塑料杯子里,此时两个物体的重量加起来比其中任何一个都大,结果将如何?装着铝块的塑料杯子仍然浮在水面上。这个试验巧妙得推翻了浮力与物体重量有关的观点,同学们心服口服。

  “浮力与物体的表面积有关”成为了同学们第二个关注的观点,肖老师这次拿出了两张一样的蛋糕锡箔纸,一张展平放在水面上,现象是漂浮,一张把它揉成团,放在水面上,结果仍然是漂浮。又一个观点被否定了,同学们好奇的讨论着,热情高涨,学习在此刻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活儿,对各个观点的验证更加的关注。就这样肖老师带着这班同学们在对浮力前概念一一验证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出新的完整的浮力概念。

  感触二:教学设计中的智慧

  现实生活中,学生认识浮力是从物体的浮沉现象开始的。肖老师明白这一点,也很好的运用了这一点,首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物体的浮沉现象,逐步建构出对浮沉现象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再逐步建构出浮沉规律、浮力大小等新概念,这些概念体系互相交织、互相作用,推动着浮力概念逐步构建完善。整节课的布局设计条理十分清晰流畅,贴合同学们的认知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课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思维冲突,无不给学生留有思维训练的空间,肖老师启而不发的引导教学,已经成功的调动起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同学们更是意犹未尽,要求肖老师把课继续上下去。课堂的智慧在此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