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旁湿地面积七年减少8成 吁保留池塘

2019-11-07 09:29:29

1 2 下一页 上海科技馆湿地面积七年减少8成。近日,民盟成员张小澜向市政协递交“社情民意”:“在建筑和人口日益密集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能否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间隙留住这片城市中罕见的自然生态湿地,让它成为一个野生动植物的避难处和生存繁衍的家园,成为一个孩子们发现惊喜、激发灵感的地方?”
  
  根据此前规划,包括湿地所在的张家浜河边空地区域,将建成融商业、办公、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成为浦东新区花木行政区域的配套基础设施。
  
  野外风景藏于“钢筋水泥”
  
  上周,一个梅雨季的黄昏,记者探访了上海科技馆停车场自然生态湿地。位于上海科技馆停车场西侧的这块湿地东临丁香路、南靠张家浜、西傍杨高南路、北近世纪大道。
  
  从停车场走向湿地,空气中植物的清香愈来愈浓,耳边不时传来蛙叫和虫鸣。一眼望去,这里乌桕、旱柳、香樟等树木早已成材,林地间开着各色野花;池塘边,芦苇、菖蒲等湿生植物茂密,风吹过,发出沙沙轻响;水面上,三三两两浮动着额头有块鲜红色标记的黑水鸡,时不时发出阵阵惬意的鸣叫声;草丛里,昆虫忙碌着……一片野趣。若不是抬头即见的塔吊和现代风格的高大建筑物,人们真以为已置身郊野。
  
  张小澜说,原本是一片农田的上海科技馆停车场西侧,曾有一条连通张家浜的小水沟。2000年底,因建造上海科技馆停车场的需要,在开挖土方后,两块低洼地中积存大量雨水,逐步形成了两个小池塘。由于当时所在地块的归属用途未定,世纪广场管理公司也未对小池塘进行严格的管理。
  
  “正是长期无人问津,这里野生野长,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居然渐渐自行演变成野生物种栖息的自然生态湿地”。供职于上海科技馆的张小澜工作日上下班都要路过这个湿地,“这里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远离尘嚣的‘桃花源’,亲眼目睹四季更替给这片湿地带来的缤纷美景,竟会有些许感动和慰藉”。
  
  此前有报道称,有人在上海科技馆的这片湿地,最多同时看到一次有14名钓鱼者。不过,记者在采访时恰逢闷热难挡的黄梅天,并未在现场看到垂钓者。
  
  有住在附近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前几年钓鱼的人也有,但三三两两的没那么多。湿地里主要是鲫鱼,个儿不大,运气好的时候能钓上四五条,运气不好的话,一天也钓不到一条。不过,主要是打发时间。”
  
  55种野生植物70种昆虫共处
  
  小池塘丰富的生态景观,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华师大二附中、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中心、“根与芽”环保组织等选择这里作为环境保护、生态教育的理想场所。“我们上海科技馆员工也自发组成一个兴趣小组,每周抽出一天下班休息时间,观察、记录各种野生生物物种的状况——这样的活动,有利我们开展与之相关的科普工作。”张小澜说。
  
  “城市需要湿地。”张小澜呼吁不要征用开发这块自然湿地,“把这里作为上海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基地”。
  
  据专家此前的调查,这片小小的自然湿地,已记录到的野生植物超过55种,昆虫约70种、鸟类20余种、蛙类3种、鱼类4种、兽类2种。有人还曾记录到有三种蛙类、四种鱼类和两种兽类。不少物种,连一般的公园、绿地都难得一见。这片湿地可以说是中心城区内唯一一处有两种以上野生水鸟繁殖的开放式湿地。
  
  “如此丰富的野生物种,恰恰得益于无为而治”。市、上海科技馆《自然与科技》杂志主编周保春告诉记者,“这是人工园林环境无法替代的,若能保留下来当然是好事,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环境生态样本来进行研究,但在寸土寸金的浦东金融贸易核心区,恐怕不是件易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