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4高考语文作文之高分作文视点深探索:丰富材料

2019-10-14 17:13:20

  作者:佚名

  在立意角度较少、立意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内容和表达就成了决定作文水平的关键,其中“材料丰富”是内容项的主要得分点。综合上述考场佳作,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现“材料丰富”。

  1.树立素材要有三个的意识。作文内容单薄的原因,大抵是主体部分缺乏血肉,表现在记叙文中,往往是情节简单,平铺直叙;表现在议论文中,往往只有干巴巴的议论,十分枯燥。素材积累不够,或者虽有积累,不善运用这些素材进行论证或叙述,是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在写作时,运用丰富的素材,充实文章的主体。一般而言,主要素材不应少于三个。在记叙文中,这三个素材表现为三个画面,三个场景,三个故事,三个人物,三个情节等。比如,在《逝去但最永恒》这篇考场作文中,作者以后山背书、军训惜别、同学圆场、分享小吃等场景为“珠”,串起高中生活的回忆,灵动而清新。在议论文中,这三个素材主要表现为三段事例等,一类文基本上都能做到。同时,次要素材也要有三个意识,比如,记叙时三个过程,三个事件等,描写时三个比喻、三个动作等,议论时用三句名言、三个人物事迹等形成排比,确保材料丰富。如在《犹有画船听雨眠》的结尾,作者写道: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如水一般温润的江南,本身就蕴藉了一种天然的平衡,江南好,江南好啊!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烟雨天气,乘一古木船,手执一纸扇,融身江南的平衡。

  清词丽句,连绵而来,形象生动,令人遐想,自然就当得上丰富二字了。

  2.坚持多角度选材。材料的选用,既要围绕同一主题,又要做到彼此相异。所谓相异,指的是选材角度多,包括从正反角度选材,从古今中外的角度选材,从点与面的角度选材。特别是选材要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有整体性介绍的材料,也要有典型的事例和细节去支撑人物或论点。点面结合关键是做到点上的文字形象生动丰富具体。表现在记叙文中,就是要有细节,要有特写镜头,要有展现人物性格的语言。表现在议论文中,就是要做到事例具体不空泛,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启发性。要尽力避免叙述时没有吸引人的细节,议论时没有印象深刻的事例。比如在湖南卷《转身——幸福》这篇考场作文中,描述亲情的温暖与幸福,用了三个生活琐事,特别是“给目光迷离的外婆穿一个针头”特别富有感染力。又如湖北卷考场作文《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的一段:

  阅尽人间春光,千帆过尽,宛如新生,亦是至善。季羡林先生一生勤奋,笔耕不辍,可谓著作等身。晚年,他摘去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他说:“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历经,被关牛棚,几起几落早已打磨掉身上残留的浮华,不做钻营投利之辈,保持一身正气,行走世间。

  有论有述,特别是有季羡林的一番言语,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3.尽可能选材新颖生动,吸引人。文章单薄,有时不是因为内容不够具体,而是因为内容太陈旧,阅卷老师看到相似的材料,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同时认为材料尽人皆知,又没有从新的视角进行解读,缺乏具体内容,这就要求材料新鲜适时。所谓新鲜,指的是别人未用过的材料,或者虽用过但能从不同角度予以解读;所谓适时,指的是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是现实社会活生生的事件,容易引起共鸣。总之,选材上尽量做到舍古求今,舍远求近。在上面的考场作文中,有许多事例是新鲜生动的,如徐阶忍辱负重斗倒严嵩父子、女博士韦慧晓辞去高薪工作到“辽宁舰”做一名普通的水手等。而有些素材,看似熟识,但小作者给了新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如在四川卷考场作文《犹有画船听雨眠》中关于徐志摩的一段描写,对人人尽知的徐林之恋,给出了独到的分析,材料看似“俗”,但见解新,一样显得丰富。(来源:《语文报·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