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题分析及2014年备考启示

2019-10-02 19:44:51

高考新课标卷1在逐年稳定基础上,2013年共有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辽宁7省市加入。从整体上看,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试题贯彻了考试大纲“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在强调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新课标的方向上指导了中学教学。试题在保持连续稳定继承历年特点的同时,又注重了改革创新,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导向性;试卷既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也注重了对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2013年试卷难度与前两年比较略有上升。  

一、试题分布结构  

1、分布结构及分值  

  

2011  

2012  

2013  

题型  

选择题  

主观题  

选择题  

主观题  

选择题  

主观题  

经济  

生活  

题数  

4题  

1题  

5题  

1题  

4题  

1题  

分值  

16分  

14分  

20分  

14分  

16分  

14分  

总计  

30分  

34分  

30分  

  

生活  

题数  

3题  

1题  

3题  

1题  

3题  

1题  

分值  

12分  

12分  

12分  

8分  

12分  

12分  

总计  

24分  

20分  

24分  

文化  

生活  

题数  

0题  

2题  

2题  

1题  

4题  

1题  

分值  

0分  

14分  

8分  

8分  

16分  

10分  

总计  

14分  

16分  

14分  

生活与哲学  

题数  

5题  

1题  

4题  

2题  

1题  

2题  

分值  

20分  

12分  

16分  

14分  

4分  

16分  

总计  

32分  

30分  

32分  

合计  

30 24 14 32分  

34 20 16 30分  

30 24 14 32分  

2、命题设计理念:  

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的基础;关注实践环节的强化与教学内容的拓展,能力目标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关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三维目标要以思想观点为核心;关注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大量的判断分析材料,其实是辨析题的变式;突出了学习方法、探究意识的考查;更加关注开放性主题:命题选材视角、答案、思维开放度、学生的选择度。  

二、试题特点  

1、试题结构基本保持稳定,稳中求变不乏新意。三年试题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变化不大、稳定持重,看点频现、不乏新意。”试题在命题立意、试题结构、材料选取、语言表述、知识点考查等方面都展现了这一特点。  

2、风格依旧,稳定持重。新课标试卷在试题结构、试题类型上,风格依旧,稳定持重。在试题结构方面,稳定合理,经济、、文化、哲学4部分,分值分别为30分、24分、14分、32分。在试题类型方面,选择题仍然以最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2道题中有9道题为组合选择题;而就两个非选择题的设置而言,38题仍然是经济和的综合,包括有两小问,39题则仍然是文化和哲学的综合,包括了3小问。题干信息丰富,关注热点,文字叙述与图表呈现交相呼应。Ⅰ卷和Ⅱ卷的整体题面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开放性和时代性,设问指向明晰,更有学科内的小综合。 3、重视基础,考查能力,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三年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主干知识或基础知识。如价格变动的影响、汇率与利润的计算、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走出去与贸易保护、投资与储蓄、公民参与生活的途径和原则、我国政府职能和责任、中国的知识、的性质和职能、文化对人的影响、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知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论的知识、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和价值观等,都是考纲和教材的核心知识。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基础性很强,但在情境设置上却突显了对能力的考查。  

4、微观切入,难易结合。38题第1问“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的知识,在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38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39题第2问“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人的认识的发展。”这些题设问的指向非常明确,切口很小,但在难易程度上,却明显不同。  

其中,38题第2问,知识指向“经济生活知识”,题型是常见的“高频问法”,如果考生再能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和解读答题信息,并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这个题应该比较容易;38题第2问和39题第2问,知识分别指向“生活知识”和认识论知识,题型也是常见的“高频问法(党如何做)和说明某个观点”,但“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和“说明争论有利于人的认识发展”却让它的难度可见一斑。这种指向明确、微观切入式的试题设计和导向不仅要求考生宏观掌握学科主干知识体系,而且还要对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过行微观的细节把握。考场上更要求考生充分把握设问的指向性,所答即所问。  

此外,39题第3问“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呢?”不能不说是一个“别出心裁”的题目,看似知识考查指向清晰,但答题指向的不确定性却又着实让学生颇费脑筋,相信考生在看到答案时,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4、关注热点,不乏新意  

高考文综试题依然以重大时政热点为命题素材,涉及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人民币升值、海外并购、贸易保护、民生问题、居民身份证法、水资源的管理制度,以及教育、自然科学的成就和习的“四最”劳动观等热点材料。试题的巧妙设计,使这套试题充分体现了考纲考点、教材重点、社会热点的“三点合一”,实现了《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考查目标和要求,即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考查,更不乏新意。  

全套试题既有对长效热点的持续关注,又有对时弊问题的直面正对;既有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视,又有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既有对国家决策的高度肯定,又有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领。有的是显性考查,有的是隐性考查;有的是宏观把握,有的是微观切入,考查了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彰显了学科价值。  

如38题,一方面,通过文字材料叙述和图表客观呈现了我国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向学生展现了我党对文化发展的高度关注与持续向好的力度和决心。  

39题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西文字母开头的239个词语引起社会广泛争论为背景,命题坚持了现实问题立意,不仅考查了考生对中国和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好地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美丽家园。  

三、2014备考策略  

1、明确备考复习目的。  

按照考纲对逐个考点进行复习,夯实基础,不贪图快,以学生掌握扎实为主。按照考点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以2014年《考试说明》为线索,以教材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概念等,夯实基础。  

第二,构建知识体系。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第三,提高课堂效率。精心讲评,突出方法,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关注热点。热点问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始终渗透时事热点,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多看多做时政报等资料)。   

第五,开始训练学生科学的解题思维,切实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三年来新课改试题的共同特点是考核学生的能力,即①分析与解读材料能力;②运用知识能力与调动知识能力;③语言的描述能力。④探究问题能力。复习时特别注重对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及研究。  

2、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对于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做到点要讲清、明理会用,线要连好、条条清晰,面要织全、精梳细琢。帮助并教会学生建构“知识库”,并能做到想一点、连一线、带一面,随时调用。  

3、不唯书、不唯上。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进行转变。教师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切实把握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深浅之度,做到“取”不画蛇添足,“舍”不轻丢要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4、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气息教师时时。适时教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思辨能力的舞台,通过“时事点评”“问题关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课的独有乐趣。  

5、坚持三年一贯,重视见多识广。三年努力一朝高考,要注重平时的常规训练,规范出题,规范答题,见不在多,而在精。见不能只是“见”,而是要教会学生会“识”,能分辨、会比较,善总结、会反思,方才能见题不慌、解题不躁、答题不乱。  

6、备考注意的问题  

(1)关注学生的问题,针对性复习。如选择题准确率低,主观题不知从何下手?计算题不会做,失分较多?经济学的一些专业名词不清楚或不知道,影响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知识掌握很牢固,但不会运用来回答问题,观点统帅材料能力差?文化生活整本书的主脉抓不住,第四单元体系混乱。  

(2)选择题关注“四选二”的组合选择题。三年高考12道选择题中 “四选二”的组合选择题,最多11个,最少9个。 这样的题干组合具有迷惑性,题支干扰性强,增加了选择的难度。  

3)计算备考不放松。  

(4)重深化拓展和迁移。2013年新课标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高中新课标强调的“三个贴近”原则,体现了新课程对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彰显了学科的特色和魅力。而在品味之余,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今后教学和学习的启示,即“点线面、整体把握、取舍用、收放自如”。  

(5)总结学科常见题型,形成答题的固定模式。将不规则的文科主观题变得公式化,真正做到不管什么样的问答题,都能“以不变应万变”。  

(6)夯实基础知识,重视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高考的考查重点,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抓住,而且要反复抓、抓反复。  

(7)密切关注时事热点和生活实际,同时使实际教学贴近生活、贴近教材、贴近学生。  

(8)强化落实,确保学生实实在在掌握每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