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高效语文,教学目标的突围与重建

2019-12-01 11:56:59

1 2 3 4 下一页

  作者:胡家曙

  “目标”,直观地说即“目的+标准”,前者体现方向,后者体现到达的位置。由此推演,教学目标即是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向和期望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而影响的学生身心变化程度。对于整个教学活动而言,制订目标是起点,是整合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不难理解,语文教学的最优化,首先要求目标设计的最优化,只有适时、适量并跨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才可能带来最高效的教学。

  一、目标突围:教学层面的“三维目标”是一种流行的错,源于误解,亟待纠正。

  具体教学层面的“三维目标”,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美丽的错误。这个问题以讹传讹,大有积重难返之势,很有必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1956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第一次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其后,加涅把三者之中的“情感”改为“态度”。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纲要首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2003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设计思路中说,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从以上线索可以看出:第一,“三维目标”概念本没有理论和政策文件出处,只是从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概括出的说法,并且这种概括本身就是不严谨的,“根据三个维度设计”在内涵和外延上都不等同于“三维目标”;第二,“国家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目标层面的要求,是指导各门学科课程制订目标的设计思路,所以即使说“三维目标”是课程层面的目标也是大而不当的,更毋言是教学层面的目标体系了。

  教育学范畴的目标,从宏观到局部,可以分为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五个层次。在这个体系中,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但上下不能等同,上位趋向概括,下位趋向具体。如果教学目标越级套用教育目标,就会显得大、全、空、乱,在缺少针对性的同时必然降低教学效率。

  看一个典型的例子,某市教育网“教案集锦”栏目展示的《小狗包弟》教学目标①: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的特定环境。

  (2)由作者的思想变化,体会并感悟其情感。

  (3)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研讨式。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讨论作者的思想变化,把握作者真正的情感态度。

  (2)合作探究式。教师、学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并互相评价,在合作氛围下完成学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本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章,认识到特殊环境下给人们带来的极大的心灵创伤。

  (2)通过感悟作者感情,使学生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人性扭曲的状况,感受作者的勇气与度量,感悟人格、人性与道德,学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1 2 3 4 下一页